
一篇深度報道揭示,美國富商和企業在推動跨性別產業的背後,可能暗藏著一個更大的動力——推進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以及無窮的經濟利益。
人權機構Mercator近期引用知名調查記者詹妮弗·比萊克(Jennifer Bilek)新書《變性人、跨性別人士、超人類:來自第十一小時的報道》(Transsexual Transgender Transhuman: Dispatches from The 11th Hour),剖析這一令人警醒的趨勢。
比萊克多年致力追蹤性別工業的資金來源,她透露了過去幾十年來,一個由矽谷超級富豪、醫療巨頭和金融大亨組成集團,正系統性地資助跨性別運動,目的或是為了引入更深層次的「超人類」技術,從而開發龐大的跨性別產業經濟巿場,從中得益。
比萊克指出,變性主義已經不只限於個人的身體自主的革命,而是已轉身變成新生殖性別商品化產業,將人類的生殖和性別商品化,讓人類不再受生物學根源及與環境的聯繫,簡化為醫學技術範疇之事。
更可怕的是,社會上「人能超越性別身份」的説法甚至開始塑造下一代。酷兒理論提出一切可改變,無論是性別、性向或身份都可隨意改變。他們利用孩子的弱點,塑造孩子對自己身體的認知。年輕人則被灌輸只要獲得「跨性別」一詞所製造的身份,他們就可以盡情地表達自己,緩解身心的分離感。
她認為,這一切不是純粹的性別意識議程下的社會變化,更是一場以人權運動為幌子、實為由經濟利益驅動的科技變革。包括歐盟、世界衞生組織、聯合國等的總統,管理荷里活影業和大多數電視、出版和社交媒體公司等最具影響力者鋪天蓋地的宣傳説,變性人是世界上最被邊緣化、最受壓迫,因受誹謗而沉默的羣體,但但事實是,在許多西方國家,這種所謂「被邊緣化」羣體有巨大的影響力。
報導中提到,許多資助當今跨性別風潮的大型企業和金融公司在全球醫療產業和大型製藥公司中都有經濟利益。這些資金支持跨性別醫療服務、荷爾蒙藥物和手術,甚至針對兒童的性別轉換療程。變性人可説是最方便、最龐大的潛在巿場,因為一名孩子一旦開始使用荷爾蒙抑制劑等藥物意圖改變性徵,幾乎等於一生受困要在這「變性工業」持續支付龐大費用——這會包括變性手術及其相關輔助醫療藥物,或一旦他們後悔割掉乳房,亦有幫助他們減輕變性手術影響的大量藥物、或因出現嚴重臨牀抑鬱症狀而使用的藥物等。
比萊克估計,到2030年,全球跨性別偽醫療市場規模可能達到300億美元之鉅。據估計,在美國就有70萬兒童被誘導接受變性治療,誘導方式包括被灌輸跨性別理論,使他們成為跨性別科技巿場的潛在客户。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產業被指在推動一個「超人類」的未來——利用先進技術,讓人類的身體和性別不再受傳統限制。她指出,這是一個由資本操控的循環:企業捐款給支持跨性別倡議者、倡議者要求政客制定支持跨性別的政策、政客放鬆管制醫療規範及容許學校進行更多跨性別宣傳,企業因此獲得更多利潤,如此如雪球般越滾越大,在跨性別倡議運動、貪婪的跨性別友善醫療基金和左翼政客之間形成一個合作圈。
但情況是,真正的變性人數不多,所以必須被人為地「製造」出來,如此一個全新的「巿場種子」被種下的話,大企業就得到一個暴利的機會。
比萊克還揭露,像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BlackRock(BLK)如何資助名為Daylight(已告失敗)的「酷兒信用卡」,讓跨性別人士背上巨額債務,用來支付切割生殖器官手術、人工授精等等大量療程。她觀察得出結論:性別認同意識形態在政治上與商業並無二致,跨性別工業綜合體只是一種「誤導性的道德營銷策略」,讓一切聽起來合情、合理、合法。
她預視,未來的醫療科技可能讓人決定以各種從未想像過的方式改變自己的人類身體,——包括無限的性別選擇和身體改造,並美其名為「選擇生活方式」。由此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進入了原本無法進入的領域──人類身體。而無限的「性別光譜」則開拓出無限的巿場可能性。
比萊克警告,除了跨性別主義,超人類主義亦是需要關注的課題。
(內容綜合自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梁海欣《美國記者揭富商注資跨性別主義內幕 背後或有更大的陰謀——超人類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