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HK Chinese Church
香港教會五年間,超過6成特大型教會降至1000人以下。圖為香港最大型教會之一的恩福堂。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本身為80後的教會堂會幹事、亦為教新2023香港教會形態發展趨勢研究組成員的黃樂祈,日前在教新《時勢牧言》發文,認為要將離堂的文化視為「上主的邀請」,提醒及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檢視和變革。

普查顯示,五年間大型堂會的規模明顯驟降:超過6成特大型教會降至1000人以下,另逾6成大型堂會降至500以下,亦有逾半中大型堂會降至200人以下,而中小型及小型教會則人數上升,顯示大型教會離堂情況嚴重。

黃樂祈觀察到,普查顯示近五年來僅7.1%的堂會曾進行牧養離堂者的事工,僅3%堂會與具經驗的單位或團體就離堂議題進行交流或合作,反映出大多數傳統堂會未對離堂現象作出深刻回應。

英格蘭宗教改革歷史的反思

他指出,離堂文化的特徵之一是對傳統堂會建制的批判,並催生新興信仰羣體與形式。他借鑑16世紀至17世紀英格蘭宗教改革初期出現的分離主義,不從國教者的異議者因反對過度天主教化的國教會的建制與神學,秘密聚會,從而催生了新的自由教會傳統。

透過歷史的視角,作者提醒傳統堂會應從離堂浪潮中看到上主的邀請與提醒:「無論是哪一個時代、哪一種光譜的教會,上主都願意引領他們在校正自己的過程中建立更忠於祂的羣體。」

文章回顧英格蘭宗教改革後,儘管異議者的興起對國教會帶來挑戰,但這同時也是神對國教會的修剪與復興。當時有教會領袖改變視角,願意重新檢視牧養的方法。例如梳士巴利主教伯內特寫書勸喻國教會的神職人員應該要盡力以贏得異議者的尊重和愛戴。此外聖公會亦回應挑戰,努力推動團結與和諧,亦推動了慈善事工。這段歷史表明,異議運動不僅是對建制的挑戰,更是成為推動教會更新的動力。

對香港堂會的啟發:審視自己與「真教會」的距離

黃樂祈縱觀英國教會歷史,指出異議者的山出現成為神復興英國各教會的工作。他以此勉勵香港教會,強調傳統堂會應正視離堂文化的挑戰,不要將問題歸咎於離堂者或新興教會,而是反思自身的神學與信仰踐行。

堂會需要重新審視自己與「真教會」的距離,回歸扎實的屬靈操練的根本,才能回應上主的督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