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达董事余达心牧师联同六名香港教牧同工,于1月10日至17日前往云南布朗山,参观施达在当地的发展项目,并探望布朗族村民。
为了增加教会对施逹扶贫事工的认识和对贫穷问题的关注,施达在3月17日举行了"布朗山之旅"分享会,由探访团汇报布朗山扶穷发展的近况和分享行程感受。
布朗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澜沧江中下游西侧的山岳地带,根据1998年人日统计,布朗族有8.77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日总数的0.661%。而布朗族的支系昆格族更只有1500人左右。布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
施达一共召集了6名香港教牧同工参加布朗山扶穷工作考察之旅。他们一共停留了7天,探访了多个地方,包括昆明、昆格山、布朗山、孟海和景洪。施达早在2000年就开始布朗山的扶穷工作,帮助布朗居民识字、改善当地的医疗、教育以及卫生。这是他们自2000年起首次对布朗山的视察探访。
分享会由考察团的其中5位教牧同工分享考察体验。首先由救恩堂萧寿澄长老和刘燕霞传道分享照片和简报行程。接著,由余达心牧师、苏汉源传道和袁影梅传道分享感受,最后由谢任生牧师以证道。大部份讲员分享时,都见证驻布朗山的施逹同工以及这次合作伙伴"Project Grace"和"生命之光"的同工的生命,认为他们的委身值得敬佩。
有份参与这次探访的余达心牧师分享时,提及了"Project Grace"(一关心穷苦地区卫生问题的国际组织)的同工Alice。她是澳洲人,她和女儿和丈夫在布朗山,帮助村民改善当地的卫生环境,在当地服侍已有8年。余牧师说:"有一幕令我很感动的。一次我们跟村民吃饭以后,我看见正怀了孕Alice蹲著,跟村妇一起洗碗。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简单的仆人的样子。这位基督徒并没有谈什么高言大志,她的心愿很简单,仅仅想事奉别人;事奉这个只有几万人口小数民族。"
当地施达同工中有来自干部家庭的,也有毕业于法律系的人。但他们都舍弃了他们舒适的生活,加入布朗山的扶穷工作。看到当地同工的委身,来自香港九龙塘中华宣道会的传道人袁影梅有这样的反思:"到底香港的教会除了捐钱和偶然一两次的探访,又可以做些什么?"
此外,余牧师更指出,布朗山居民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看到脱贫的根本方法。余牧师认为,村民不重视教育的意识属于一种文化上的贫穷,这是肉眼看不见的贫穷,但是却比物质上的贫穷更严重。其实,每个村子都有学校,但是学校的学生不多,有的只有十多名学生。"当地的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认为在学校所学的没有用。他们看不见,他们看不中(问题的核心)"
那么灵性上的贫穷呢?在布朗山居民文化上的贫穷和灵性上的贫穷中,哪一个更逼切?余牧师这样回应:"最终极的拯救当然是领他们信主。但要小心的是不可以用社会关怀工作成为一个工具,如果付出的背后是有目的的话,扁低了所作的一切的价值。所以我们特意在传福音上做得比较低调,表面上就好像我们不关注传福音。但同工会在生活中找机会向他们传递讯息"。正因为这样的理念,施达召募同工时并不是找一些仅仅会工作的人,而是有信仰的人。余牧师说:"我们希望找一些有生命典范的人。"
-
梵蒂冈历史首次 教宗方济各葬礼使用普通话祷文
天主教已故教宗方济各葬礼上的四句中文普通话祷文创造了历史。作为耶稣会的一员,方济各似乎决心追随早期耶稣会传教士前往中国的脚步,并希望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
记者揭跨性别产业内幕:超人类主义、企业政治利益合作圈
一篇深度报道揭示,美国富商和企业在推动跨性别产业的背后,可能暗藏著一个更大的动力——推进超人类主义(transhumanism),以及无穷的经济利益。
-
香港一牧者解析"离堂文化" 敦促传统教会自我改革
研究历时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会普查》数据上月底发布,引发关注,显示香港教会正面临明显的"离堂趋势"。
-
在教会谈论政治可以吗? 台湾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议题难以避免,对"教会里对是否应该谈政治"的问题,众说纷云。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群体中面对政治讨论?台湾基隆教会本堂传道庄迺民近日在YouTube频道提出三大思考重点供信徒参考。
-
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与新教信徒
根据德国"世界观信息服务"(Fowid)研究小组2024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无信仰人群成为该国最大的"宗教"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