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逹布朗山扶窮工作考察之旅分享會

在布朗山居民文化上的貧窮和靈性上的貧窮中,哪一個更逼切?
施達董事餘達心牧師聯同六名香港教牧同工,於1月10日至17日前往雲南布朗山,參觀施達在當地的發展項目,並探望布朗族村民。

為了增加教會對施逹扶貧事工的認識和對貧窮問題的關注,施達在3月17日舉行了「布朗山之旅」分享會,由探訪團彙報布朗山扶窮發展的近況和分享行程感受。

布朗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瀾滄江中下游西側的山嶽地帶,根據1998年人日統計,布朗族有8.77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人日總數的0.661%。而布朗族的支系昆格族更只有1500人左右。布朗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

施達一共召集了6名香港教牧同工參加布朗山扶窮工作考察之旅。他們一共停留了7天,探訪了多個地方,包括昆明、昆格山、布朗山、孟海和景洪。施達早在2000年就開始布朗山的扶窮工作,幫助布朗居民識字、改善當地的醫療、教育以及衞生。這是他們自2000年起首次對布朗山的視察探訪。

分享會由考察團的其中5位教牧同工分享考察體驗。首先由救恩堂蕭壽澄長老和劉燕霞傳道分享照片和簡報行程。接著,由余達心牧師、蘇漢源傳道和袁影梅傳道分享感受,最後由謝任生牧師以證道。大部份講員分享時,都見證駐布朗山的施逹同工以及這次合作伙伴「Project Grace」和「生命之光」的同工的生命,認為他們的委身值得敬佩。

有份參與這次探訪的餘達心牧師分享時,提及了「Project Grace」(一關心窮苦地區衞生問題的國際組織)的同工Alice。她是澳洲人,她和女兒和丈夫在布朗山,幫助村民改善當地的衞生環境,在當地服侍已有8年。餘牧師説:「有一幕令我很感動的。一次我們跟村民吃飯以後,我看見正懷了孕Alice蹲著,跟村婦一起洗碗。從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個簡單的僕人的樣子。這位基督徒並沒有談什麼高言大志,她的心願很簡單,僅僅想事奉別人;事奉這個只有幾萬人口小數民族。」

當地施達同工中有來自幹部家庭的,也有畢業於法律系的人。但他們都捨棄了他們舒適的生活,加入布朗山的扶窮工作。看到當地同工的委身,來自香港九龍塘中華宣道會的傳道人袁影梅有這樣的反思:「到底香港的教會除了捐錢和偶然一兩次的探訪,又可以做些什麼?」

此外,餘牧師更指出,布朗山居民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性,沒有看到脱貧的根本方法。餘牧師認為,村民不重視教育的意識屬於一種文化上的貧窮,這是肉眼看不見的貧窮,但是卻比物質上的貧窮更嚴重。其實,每個村子都有學校,但是學校的學生不多,有的只有十多名學生。「當地的父母不讓孩子上學,認為在學校所學的沒有用。他們看不見,他們看不中(問題的核心)」

那麼靈性上的貧窮呢?在布朗山居民文化上的貧窮和靈性上的貧窮中,哪一個更逼切?餘牧師這樣回應:「最終極的拯救當然是領他們信主。但要小心的是不可以用社會關懷工作成為一個工具,如果付出的背後是有目的的話,扁低了所作的一切的價值。所以我們特意在傳福音上做得比較低調,表面上就好像我們不關注傳福音。但同工會在生活中找機會向他們傳遞訊息」。正因為這樣的理念,施達召募同工時並不是找一些僅僅會工作的人,而是有信仰的人。餘牧師説:「我們希望找一些有生命典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