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Big Brother"事件不但引起媒体部门对色情与暴力监管的关注,更引起了澳洲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担忧。澳洲总理霍华德公众批评"Big Brother"是"低级的",而媒体监管部门已下令10频道进行严格"自我监控"。事件更是上升到国际关注,相关报导出现在从伦敦到台北的报刊上。
根据上周末《澳洲人》一篇关于澳洲道德风气的评论,讲到澳洲社会道德风气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是Big Brother事件实在是超越了澳洲人容忍的限度。色情海报肆无忌惮地在澳洲的大街小巷乱贴,网上色情活动也得不到有效的监管,人们的生活已日趋粗糙,似乎正在宣传享乐主义。
为什么Big Brother得到多方关注呢?关键是它的风格-"真人秀",参与者并不是演员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参与者同居一处,话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其实只是一个人造的"封闭"式模拟环境,令人参与者错觉那就是理想社会。
对短暂名利金钱的追求正是节目所设的陷阱,在这些无知的参与者的背后隐藏著不露面的掌权者,他们为参与者设下了成文的及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从而创造了这样一个不真实的环境,让他们放纵的"随意"生活,无人应为他们的任何行为负上任何责任。为了让观众大饱眼福,不被赶出比赛,他们可以违背意愿"顺从"Big Brother提出的无理要求。
上周一名只有22岁的青年Halliwell被要求强吻屋里的每一位参与者,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当节目要求是,他们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对于女参与者来说在这种环境下是极其危险的,因为随时可令她们名节受损。
Big Brother是强大的赚钱工具。国际版权拥有者Endemol NV同时还拥有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Deal or No Deal and Extreme Makeover Home Edition的版权。2005年的全球总盈利达9亿美元,与2004同期增长近5.8%。现在全球共有32个国家播放Big Brother。
到现在为止在波兰播出的第二期Big Brother已有一名参与者被从进精神病院,葡萄牙第一辑的冠军也曾多次试图自杀。德国科学家说参与者极有机会患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