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校園事工」伊始是為了回應歐洲各校大片學生的需要,十年間從拓荒、牧養、建立教會以至開始宣教事奉,三位總數超過兩百歲的創辦人在最近一期《大使命》雙月刊中回顧了歐洲校園事工的發展,並探析未來發展可能的契機。
從「草創」到「本土化」的成長
從拓荒到落户德東這「屬靈荒野」,宣教士範大勝、錢致渝夫婦在2005年決定舉家從底特律遷至德東,住在學生中間。他們聯同呂考培牧師奔波於各個團契間,但因深感廣大禾場的需要,五年後就在美國成立了跨教會的「歐洲校園事工」(Europe Campus Ministry, ECM)。十年間ECM集合了眾教會的資源,藉著長宣短宣等帶領超過100位來自北美的牧長信徒,同心建立學生事工,培養了當地本土的年青同工和畢業生。
同時針對留學生流動性大的問題,他們採取了「生養同步,『精耕』禾場」的方式,短時間內從全人關懷、傳福音施洗,到初信造就、門徒訓練,以及培養當地同工。2009年在德國註冊成為法人標誌著向本土化的發展。
團契日趨成熟,年青領袖成為合格的僕人牧者,而學成的畢業生也如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在各處積極服侍教會,有的亦建立新的學生團契。他們更盼望在歐洲這片金黃禾場上,呼召更多本土青年全職事主。
歐洲北美同行「互補互助」
至今ECM成了一個緊密連接卻分散在近十個城市的團契羣。雖然各自有相當的獨立性,但團契間同心合、互為肢體、資源分享,也在關懷、牧養、教導、傳福音上互有聯絡。
他們表示,歐洲校園工場在拓荒、牧養和訓練上有很大的需要,但也能提供資源,諸如當地經驗、領路聯絡和本土同工的力量;而對一直扶持同行的北美教會也有會友磨練、宣教實習場所的需求。因此若能結合兩者的所長和適當運用兩者的資源,相信能使神的國度擴張,神國的子民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