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讀經計劃開始了 如何把聖經故事運用於個人生活?

bible

在最新一期的《問約翰牧師》播客中,約翰·派博牧師探討瞭如何將聖經中的故事運用到個人生活中。按照約翰·派博牧師推薦的一年讀經計劃,讀者們應該已經開始了《創世紀》第37到第50章的閲讀,這些章節講述了約瑟的生平故事。派博牧師分享瞭如何從這些生動的敍事中提取出神的意圖,並將其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從「邏輯關系」到「故事敍述」

播客中的一位聽眾向派博牧師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在閲讀派博牧師的書《超自然地閲讀聖經》時,深受啟發,尤其是在理解聖經中「作者的意圖」方面。但他困惑的是,如何將這種從邏輯推理出發的思路,應用到聖經中的敍事故事中,尤其是當我們讀到《路加福音》等敍事性文本時,如何尋找其中的「弧度」與結構。

派博牧師回應道,理解聖經最根本的目標是發現聖經作者的意圖。無論是閲讀《保羅書信》中的邏輯推理,還是解讀《創世紀》中的長篇故事,我們都應該關注作者如何通過不同的寫作技巧與結構,傳達神的旨意。就像《羅馬書》1:15-17中,保羅在論述福音的重要性時,他用了三個「因為」來構建一條嚴密的邏輯鏈條:

「我熱切地想把福音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因為我不以福音為恥;因為福音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信的人;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

派博牧師提到,他自己在閲讀聖經二十年後,才意識到保羅是通過這樣的邏輯關系來表述自己的思想。每個「因為」都為下一步的論述奠定基礎,逐步引導讀者理解福音的力量。這種條理清晰的推理過程,是理解聖經作者意圖的關鍵。

約瑟故事中的神意與人生智慧

派博牧師強調,對於聖經中的敍事,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們當作一連串的事件進行概括,而是需要深挖每個細節中的含義。以《創世紀》中的約瑟故事為例,派博牧師指出,盡管故事表面上看似一系列充滿波折和苦難的事件,但這些經歷背後隱藏著神的主權與目的。

約瑟被兄弟們賣到埃及,經歷了被冤枉、入獄等種種不幸,但最後他不僅成為埃及的高官,還成功拯救了以色列民族免於飢荒。派博牧師解釋道,故事中的大主題是「神的主權」,即使約瑟的遭遇充滿了曲折,但神的計劃始終未曾改變。約瑟在最終與兄弟重逢時説道:

「神差我先到埃及,是要為你們存留餘種,在地上保全你們的性命。」(創世紀45:7)

通過這段話,派博強調,即使人的罪行(如約瑟的兄弟們出賣他)看似導致了一系列的災難,但這些行為最終都是神偉大計劃的一部分,目的是為了拯救更多人。

層層遞進的細節與道德教訓

除了主權的展現,約瑟的故事中還包含了許多值得我們深思的道德教訓。派博牧師特別提到,《創世紀》第38章關於猶大的故事,雖然看似與約瑟的主線故事無關,但它卻在敍事結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猶大的不道德行為和約瑟的高尚品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派博牧師認為,這正是作者故意設計的結構,目的是突顯約瑟在面對試探時堅守純潔的品德。

例如,在約瑟遭遇波提乏妻子誘惑時,他堅定地拒絕了:「我怎能做這大惡,得罪神呢?」(創世紀39:9)。這種道德堅定與猶大的墮落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傳遞了聖經在性道德方面的教訓。

深入理解聖經的故事與神的旨意

約翰·派博牧師在播客中總結道,無論我們讀的是嚴謹推理的《保羅書信》,還是充滿復雜情節的《創世紀》敍事,我們始終要關注聖經作者想要傳達的深層意圖。我們需要留心作者通過細節、重復、事件順序以及人物對話等方式,所傳達的神的旨意。

派博牧師鼓勵信徒們帶著探索作者意圖的心態去閲讀聖經,不斷從中汲取智慧,將這些教訓與生活相結合,最終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