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布殊總統提名接替最高法院大法官奧康納夫人的聯邦上訴法院法官塞繆•阿利托,將在明年1月接受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任命聽證。目前阿利托法官正在四出會晤兩黨參議員,而兩黨圍繞他的提名所作的爭論、以及越來越多被提交的歷史文件顯示,墮胎問題將成爲聽證中參議員們質詢的最主要問題。
據美國之音報道,一份最新披露的文件顯示,阿利托在1985年起草的一份文件裏表達了自己強烈反對墮胎的立場。這份文件寫於1985年,當時阿利托正在里根總統任内的美國司法部就職。他寫道,能夠代表政府表明美國憲法沒有保護婦女的墮胎權,他對此感到自豪,而他個人則非常強烈地認同這一觀點。
支持墮胎權的組織和人士抓住這份文件中的陳述,預言阿利托一旦成爲最高法院大法官,定會謀求推翻1973年著名的「羅伊對韋德案」中的墮胎合法化判決。他們表示,阿利托所代表的已不僅僅是政府的觀點,而是他個人的觀點,這恰恰符合了一直以來試圖推翻「羅伊對韋德案」及其他此類案件判決的右翼人士的努力。
但保守派的基督教團體則從一開始就對阿利托的提名顯示了極大的支持。基督教法律組織「美國司法與法律中心」主席傑•塞庫羅説:「保守派人士感到這是總統作出的一項非常好的選擇。我是説,大家對阿利托的熱情程度空前地高。」
來自堪薩斯州的共和黨參議員布朗•貝克也是一名阿利托的支持者。他説,希望看到最高法院推翻1973年墮胎合法化的判決。「自從1973年高院作出這項判決後,美國已有將近4千萬胎兒遭到墮胎,」他説。「本來這4千萬條生命會在我們中間,但現實卻並非如此。」
而阿利托本人則表示,一旦出任高院大法官,他將嚴格遵照法律的規則和尺度辦案:「聯邦法官有責任忠實、公正地詮釋憲法和法律,以此維護憲法賦予全體美國人的權利,有責任謹慎、剋制地履行這些職責。」
他在上週二會見墮胎權支持者、加州民主黨參議員戴安•范斯坦時表示,他對墮胎的感覺與從前不同了——他從前是一名反對墮胎的政治代言人,但在巡迴法院工作了15年之後,他「現在是一名法官,……在辦案中,我並不摻雜我的個人觀點」。
范斯坦説,他和其他反對限制墮胎的民主黨人將在明年1月的聽證會上就墮胎問題詳細質詢阿利托。
1991年,阿利托還就最高法院一項反對墮胎限制的判決發表過不同意見。當時賓夕法尼亞州立法要求已婚婦女在墮胎前必須告知自己的丈夫,但這條法律被高院以5比4的表決結果推翻。阿利托有可能接替的奧康納夫人也在投票否決該法律的5人之列。
雖然自由派人士對布殊提名一個立場明顯的保守派來接替「中間派」的奧康納夫人多有不滿,但保守派人士仍然相信阿利托能突破重重爭鬥,最終就任大法官。保守派活動人士葛瑞•鮑爾説:「雖然在國會有人試圖將阿利托描繪成一名極端主義者,但他其實是一位主流的保守派人士。我想,在他的任命問題上明顯會有一場爭鬥,但我確信,到聽證會結束的時候,他的任命案將得到批准。」
除了墮胎問題,阿利托即將面臨的聽證會上還將包括民權、婦女權利、少數族裔平等僱傭法、犯罪被告人權利等議題。而即使他最終得以出任高院大法官,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中仍然將有5人認爲婦女有墮胎的權利。
-
教會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難所:福音派領袖支持執法進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托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約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讀經計劃開始了 如何把聖經故事運用於個人生活?
在最新一期的《問約翰牧師》播客中,約翰·派博牧師探討瞭如何將聖經中的故事運用到個人生活中。
-
中國家庭教會接收奉獻遭「詐騙罪」指控 引發國內外聯合聲援
近年來,中國多地家庭教會因接收信徒奉獻被當局以「詐騙罪」名義進行刑事指控。臨汾聖約家園教會成為最新的目標。2024年年底,教會成員、法律界人士及部分北美基督徒領袖聯合發布聲明,表示反對以「詐騙罪」名義迫害教會,呼籲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釋放被捕人員。
-
韓基總呼籲WEA2025主辦教會停止財務支持 並要求關鍵領導人辭職
1月17日,韓國基督教總聯合會(Christian Council of Korea,簡稱CCK/韓基總)發表聲明,對計劃於今年10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世界福音派聯盟(WEA)大會提出質疑。該聲明敦促即將承辦WEA2025大會的愛之教會(Sarang Church)將其對WEA的財務支持公開化,並要求負責籌備大會的關鍵人物——WEA副秘書長塞繆爾·蔣牧師(Rev. Samuel Chiang)辭職。
-
葛福臨再次擔任總統屬靈顧問 談特朗普移民政策如何體現對全球教會的關懷
作為撒瑪利亞救援會和葛培理佈道協會的負責人,葛福臨牧師是特朗普總統的屬靈顧問之一。在近日的一次訪談中,葛福臨牧師談到了他對特朗普第二個總統任期的期望、是否有意避免在宣誓時使用《聖經》、以及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如何體現他對全球教會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