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辯論死刑 誰來判斷公義與憐憫?

台灣首次辯論死刑 誰來判斷公義與憐憫?
台灣首次辯論死刑 誰來判斷公義與憐憫?

近日台灣憲法法庭就死刑合憲性進行辯論,觸及生命權及公共議題。基督徒亦藉此思考,尊重聖經教導,希望能找到平衡公義與憐憫之道。

台灣憲法法庭近日就「死刑是否合憲」展開歷史性辯論引發社會熱議,該案由王信福等37名死刑犯提出申請,大法官預計7月作出判決。

每逢社會發生重大殺人案件即掀起死刑存廢的爭論,是次言詞辯論聚焦死刑是否違憲、若合憲須要有何等配套措施等問題。死刑存廢一直以來屬於生命權與公共議題,根據法務部歷次調查,發現80%市民「反對廢死」。廢除死刑對受害人家屬視為二次創傷,質疑「究竟誰才是兇手?」;人權委員會則強調每個人的權利及尊嚴應該獲得保障;廢死聯盟建議提供更多資訊給市民,相信大眾至終支持廢除死刑。

聖經的死刑對應今天世界

台灣教會界多年來就此從基督教信仰看死刑存廢的問題。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神學研究所所長陳尚仁曾於信望愛網站發文,從「公共神學角度看死刑存廢」。

文中首先提出,刑罰主張者以應報、嚇阻、改造觀點探討。應報説(Retribution)強調罪行應當受到相應刑罰,並探討罪與罰的相對性。嚇阻説(Deterrence)討論刑罰作為嚇阻罪犯的效果,並檢視死刑對於重大犯罪的嚇阻效果。改造説(Rehabilitation)探討監禁或處罰目的是幫助罪犯改過自新,強調對於年輕、無知犯罪者的改造機會。

陳尚仁指出,基督徒在思索死刑存廢時以聖經的教導為重要的標準。然而,聖經中有關死刑的經文至少二十處以上,聖經中有關死刑的經文該如何詮釋和運用在今天的社會裡,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基本的態度應該是設法把整本聖經融會貫通後,再從過去經文世界的背景,試圖去體察在今天的社會裡神的心意如何。因此,死刑存廢不是二擇一的選擇題。

上帝公義與憐憫共存

至於基督徒在公共議題上的參與時,可參考一些重點,例如怎樣對待無期徒刑犯人、精神疾病犯罪者、平衡關懷犯罪者和受害者等。陳尚仁強調基督徒應該以善意和理性參與討論,避免意識形態化和激烈口號。他呼籲教會先從自己做起,促進深度理解和有建設性對話,促進更安全、更人道的社會。

在文末,陳尚仁從聖經列出三段經文,以上帝公義與憐憫的角度探討。出埃及記34章6至7節提到上帝對摩西宣告自己慈悲和憐憫,並且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然而,上帝也不會將有罪的人當作無罪,在馬太福音5至7章的登山寶訓,耶穌在山上也教導門徒憐恤他人,這些經文值得基督徒反覆深思。

  • 【使命商道論壇】使命營商之道:要喜歡傳福音,亦要喜歡做生意!

    【使命商道論壇】使命營商之道:要喜歡傳福音,亦要喜歡做生意!

    City Director 白金銘(Jimmy Pak)2000年設立一家IT和商業顧問公司,5年前與職場學院(IMT)的創辦人保羅·史蒂文斯(Paul Stephen)建立了香港職場轉化學院。他在會上說,基督教信仰的企業家和社會業界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帶來非常重要的影響,包括廢除奴隸及讓小兒麻痺症消失。他相信基督徒聚在一起發揮影響力時能解決社會一些深層的問題。

  • 好萊塢明星分享洛杉磯大火動態 表示「我們信靠上帝」

    好萊塢明星克裡斯·帕拉特(Chris Pratt)在洛杉磯附近的野火發生後首次回到家中,並於1月22日更新了災後動態。這位直言不諱的基督徒通過社交媒體發布視頻,感謝大家的禱告和支持。他表示,盡管損失慘重,但「我們堅韌,並且信靠上帝,把這一切視為一種祝福。」

  • 帶著「重刑犯身分」就職的總統 

    川普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被判重罪,帶著「重罪犯烙印」上任的總統。「愛與衝突和睦事工」會長劉哲沛律師從法律和信仰的視角,將川普的經歷與保羅在捆鎖中的福音見證相聯系,強調悔改、更新和恩典在基督信仰中的核心意義。他也指出,無論世人的身份如何,每個人都可以因信靠耶穌基督而被赦罪,成為神的兒女,獲得真正的自由與盼望。

  • 教會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難所:福音派領袖支持執法進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託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約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讀經計劃開始了 如何把聖經故事運用於個人生活?

    在最新一期的《問約翰牧師》播客中,約翰·派博牧師探討瞭如何將聖經中的故事運用到個人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