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群体多年努力下,越来越取得太众的同情与包容。欧美国家已逐步将婚姻的门向同志们大开,学校从幼稚园开始教育孩子"两个爸、两个妈"的家庭观念。
虽然亚洲人的传统婚姻观念较稳固,但同性恋打著"新派思潮"及伪人权的旗号,亦渐渐博取大众的关注与同情。一向鼓吹同性恋的中大学生会及小童群益会去年对香港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九成人接受对老师或同学是同性恋,或多或少显示大众对同性恋的歧视已渐渐消失,比前变得更宽容。
不少人误信同性恋是常被歧视、权利被剥夺的弱势小群,因而对他们投以同情及支持的一票,但说到同性恋歧视立法、或同性婚姻合法,有必要先考虑一些事实。
事实一:同性恋绝不是弱势社群
多年关注美国同性恋运年的太平洋法律协会创办人戴吉斯 (Dr. Brad Dacus)表示,同性恋运动有明确的目标及模式:先打著人权的旗号争取肛交非刑事化、进而以弱势社群的形象博取人们的同情争取政府反歧视立法。下一步反过来逼使社会认同同性恋,并通过法律手段将异见声音加以审查或禁制,最后以"仇恨法"将异见者刑事化。
事实亦证明他们不是无矢放的。美国同性恋已成了力量庞大的群体,不少州份将同性恋合法化。同性恋社群成弗N同性恋课程打入一些公立学校,将不认同同性恋、及不愿让孩子参与同性恋课程的家长抓进监牢。
此外,鼓吹同性恋的言论可在任何地方传播,但极温和的反对声音却被打为仇恨言论而受到审查或刑罚。戴吉斯的太平洋法律协会的逾千名会员律师过去多年免费为因得罪同性恋者而动辄得咎的无辜人们打官司,他们可能只是表达了不认同同性恋的意见而惹上官非,而这些年来他们帮助的人士逾千。
事实二:支持同性恋,不自觉就等于支持恋性、娈童、乱伦等
政府一旦支持同性恋后,便对一夫多妻、变性人、易服癖、娈童、成年人乱伦、人兽交等不正常的社群的诉求无招架之力。
这并不是夸大其词或危言耸听。戴吉斯表示他曾列举出同性恋运动支持同性婚姻的理由,发现同样的理由完全同样可支持上述其他少数不伦性癖人士的种种合法权益。
他说:"如政府的政策扩充了婚姻的定义,没理由不包容其他。"他认为婚姻的定义一定要在某个地方划界线,并且相信一夫一妻及异性恋有其独特性,适宜为婚姻下注脚。
事实三:同性恋社群的生活方式不值得鼓吹
同性恋社群的生活方式危害健康是一个事实。大量数据及社会科学研究证实,同性恋社群的生活方式无论对他们个人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都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亦有部份同性恋者是二人相恋著过日子,并不涉滥交的生活方式,但整体而言,真实的数据显示,同性恋群体肛交的性交行为令他们得爱滋病、肛门癌、食道癌等比率远远高于异性恋者。此外同性恋社群中由普遍的滥交生活令他们患上抑郁症及走向自杀的比率亦更高,以上种种亦令同性恋者总体寿命更短成为事实。
戴吉斯认为,由于社会大众大多数对同性恋的议题及负面影响所知寥寥,因而对他们采取宽容的态度,他认为需要在同性婚姻未通过以前透过公共教育、公共讨论等,让公众拥有知情权,明白同性恋行为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从而对有关议题作出客观的判断。
-
教会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难所:福音派领袖支持执法进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托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约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读经计划开始了 如何把圣经故事运用于个人生活?
在最新一期的《问约翰牧师》播客中,约翰·派博牧师探讨了如何将圣经中的故事运用到个人生活中。
-
中国家庭教会接收奉献遭"诈骗罪"指控 引发国内外联合声援
近年来,中国多地家庭教会因接收信徒奉献被当局以"诈骗罪"名义进行刑事指控。临汾圣约家园教会成为最新的目标。2024年年底,教会成员、法律界人士及部分北美基督徒领袖联合发布声明,表示反对以"诈骗罪"名义迫害教会,呼吁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释放被捕人员。
-
韩基总呼吁WEA2025主办教会停止财务支持 并要求关键领导人辞职
1月17日,韩国基督教总联合会(Christian Council of Korea,简称CCK/韩基总)发表声明,对计划于今年10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世界福音派联盟(WEA)大会提出质疑。该声明敦促即将承办WEA2025大会的爱之教会(Sarang Church)将其对WEA的财务支持公开化,并要求负责筹备大会的关键人物——WEA副秘书长塞缪尔·蒋牧师(Rev. Samuel Chiang)辞职。
-
葛福临再次担任总统属灵顾问 谈特朗普移民政策如何体现对全球教会的关怀
作为撒玛利亚救援会和葛培理布道协会的负责人,葛福临牧师是特朗普总统的属灵顾问之一。在近日的一次访谈中,葛福临牧师谈到了他对特朗普第二个总统任期的期望、是否有意避免在宣誓时使用《圣经》、以及特朗普的移民政策如何体现他对全球教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