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紐神講座:近十年中國大陸基督教研究狀况(一)
「漢語神學」的出現
在介紹中國大陸基督教研究學者的興起狀况後,陳家富博士又講解在中國出現的很特別的名詞「漢語神學」。他表示,這個名稱是中國學者研究基督教神學的一個統稱,但它引來很多的爭議,因爲不是所有中國基督教研究學者都認同自己所作的研究可稱作是「漢語神學」,同時一些海外教會對該名詞也存保留態度。
究竟什麽是「漢語神學」呢?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認識。先從廣義談起,顧名思義,凡是以漢語表述的基督教研究和神學著作或論述,皆爲漢語神學。他表示,若從這種角度來看,漢語神學很早就出現了,唐朝景教可以是漢語神學最早的代表。
從狹義角度來看,漢語神學是指中國大陸80年代開始在文教制度內,以學者身份進行論述的基督教神學。值得强調的是,這種神學的目的是創建一種帶有人文性和社科性的基督教神學論述,並爲基督教研究能在中國學術界發展做出努力。因此,參與者不限基督徒或非基督徒。
在很多人看來,狹義的神學論述是史無前例的,因爲從西方神學角度來看,基督教和神學研究都是從教會、信徒羣體中産生,但是中國在文教制度下進行神學研究卻不是這樣。中國的基督教研究不是從信仰角度來開始的,而是從哲學、歷史、文學、社會學或文化研究等學科來進行基督教研究,即所謂「世俗」的學科爲研究方向的。
陳博士還説,參與這種神學院研究的學者不限於基督徒,他們不是以信仰作爲基督教研究的目的,而且立足點也不是中國教會,乃是放在中國學術界。因此,漢語神學在內容和表達形式上皆與傳統基督教神學很不一樣,甚至漢語神學並不認同基督教界某些信仰或教義、神學觀念。
正因如此,漢語神學的出現引發不少的爭論。陳博士拿多年前在香港出現的「文化基督徒」爭論來舉例説明。當時,香港某些教會人士與國內基督教研究學者「打口水仗」。雙方爭論的焦點是:這些國內基督教研究學者是什麽意義下的基督徒?難道讀讀某些基督教神學家的作品就能成爲基督徒?非基督徒可以做神學嗎?非基督徒做的神學是神學嗎?……雙方爭論的面紅耳赤,陷入無休止的狀態。
在爭論的同時,也有不少港台學者嘗試爲當時的「漢語神學」定位。陳博士舉例説,1994年6月,香港道風山基督教中心研究部(後獨立爲「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主辦的刊物《道風:漢語神學學刊》第一期出版,刊名加上了「漢語神學」的副題,他表示,這是「漢語神學」一詞首次出現在文獻中,因而也可看作是漢語神學的誕生。
怎樣理解漢語神學?在《復刊辭》中,出版人對漢語神學給出了三個解釋。第一,以漢語文化的歷史思想資源和社會經驗來發展基督神學及其文化,以形成具有漢語思想文化之風範的基督神學文化。陳博士表示,這種説法指出了漢語文化在漢語神學佔據重要的位置,同時亦把漢語社會經驗一起綜合起來。
第二,在漢語思想學術領域建設神學學科,並與中國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以及各種現代主義思想構成學術性對話的關係。該觀點指出,當今漢語學術界(尤其哲學、社會學、史學、政治學、文化學)正積極建設自己的學術空間和學術典範,並非以歐美學術旨趣爲風向標;因此,漢語神學亦應建設自己的學術空間和學術典範,使基督教神學成爲漢語文化思想的結構要素和人文學術的組成部分。
陳博士進一步介紹該觀點的背景,在中國文化歷史裏面,基督教神學從未有一個主導性的思想,中國人文學術一直以儒家思想爲其主導,基督教從來沒有進入到該領域。反觀西方國家,基督教思想已經成爲大學、文教制度很重要的部分,基督教會成爲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但在中國漢語羣體卻從未發生這種事情。
第三,漢語神學是漢語世界(包括中國大陸、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北美華人社區)的各社會地域的漢語宗教學者的共同志業。接著,陳博士介紹了漢語神學兩位著名的中國學者:劉小楓與何光滬。
劉小楓是中國國內第一個提出「漢語神學」的中國籍學者,他曾在巴賽爾大學 (University of Basel) 取得神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致力於推動漢語神學的建議,包括組織翻譯、出版、著述、會議等等。有些人甚至以他提出的漢語神學爲研究對象。他曾發表了《現代語境中的漢語基督神學》(後擴寫爲《漢語神學與歷史哲學》一書)。
在劉小楓看來,漢語神學和以前港台所推動的本色神學不能相提並論。他認爲,本色神學假設了漢語神學工作者要認識基督教神學就必須先把西方的文化形式改換爲中國文化的包裝;但「漢語神學」則不同,它是直接面對各種文化語言體系,是和英語神學、德語神學等同一個地位、同一個水平的。
因此,劉小楓得出結論:中國研究基督教、神學不該從其它文化的神學去參照,反倒是一種直接面對基督教事件,且要整理個體性信仰。不過,他提出的這個説法引起不小的爭論。
至於第二個學者何光滬,他曾於1995年在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從事學術訪問,連續在《維真學刊》上發表了《漢語神學的根據與意義》(1996年第2期)和《漢語神學的方法與進路》(1996年第3期)兩篇文章,對漢語神學進行了相對全面的論證。
就現象的觀察而言,陳博士表示,現時中國大陸的基督教研究狀况是非常活躍的。比如,中國高校中有哲學宗教系的不下數十間,其中不乏研究基督教學者;大學中也設有與基督教研究相關的研究所及機構,且數目龐大。這些數字還爲包括那些在其它學系內因個人興趣而研究基督教的學者。
雖然從教學人數、研究生數目、出版量而言,研究基督教的勢頭還不及佛教、馬列主義和其它中國宗教。但不可否認的是,基督教研究成爲中國高校近20年冒起最快的學科 。
接下文: 紐神講座:近十年中國大陸基督教研究狀况(三)
陳家富博士 簡介
陳家富博士出生及成長於香港,於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取得文學士 (榮譽) ,主修宗教研究;及後分別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和宗教學系取得哲學碩士;及後於香港中文大學宗教及神學部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學位論文以田立克 ( Paul Tillich) 的生態思想爲題。陳博士曾任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學術交流部主任兼研究員,現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及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學系客席副教授,並任教於香港多間神學院的晚間神學課程。陳博士學術興趣包括近代神學、生態神學、耶儒對話及漢語神學,主編《蒂利希與漢語神學》(Paul Tillich and Sino-Christian Theology) 及著有《田立克:邊緣上的神學》(Paul Tillich: Theology on the Boundary) 。
紐神講座:近十年中國大陸基督教研究狀况(二)
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