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敬羣牧師
不知道是誰對就基督教的傳道、牧師起了一個諷刺性的綽號--「吃教」。七月六日,我曾在基督日報「專欄」發表「淺談吃教」一文。讀到陳維屏牧師所寫的「吃教的代價」,文章説他的父母、弟、妹及一位信徒是被義和團用大刀殺死的。在歷史上羅馬皇帝尼碌逼迫基督徒是更加殘忍的。其實這些為主的名而犧牲的僕人是殉道者,並不是「吃教」者。
最近,奧運在北京圓滿閉幕。中國選手贏得了五十一塊金牌。過去外國人稱我們為「東亞病夫」這一諷刺性的綽號便煙消雲散,而我也巴不得在不久的將來,「吃教」這一不懷善意的名字在華人基督教的歷史中也能洗刷一清。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當然要從教會做起--尊重牧師、傳道。信徒應對牧師等聖工人員在生活方面有合情合理的待遇,使他們在生活上無後顧之憂。可惜,今日教會卻忽略這個重要的問題,也沒有人站出來提倡解決。
根據聖經,在新、舊約中,關於禱告的共有五百多處經文。而關於錢財的共有兩千多節的經文。大多數的人都認為禱告重於錢財。但如果以經文的多寡來衡量誰比誰重要的話則會出現偏差。
在舊約中所羅門王建造聖殿並不是用茅草、竹子建造,他是以金子、銀子上等的建材。據聖經研究學者估量,所羅門所造的聖殿相當於現代幣值七億美金。在新約中,馬利亞曾為主耶穌打破珍貴的香膏,在賣主的猶大眼中這是浪費。但是主卻稱讚馬利亞所作的。同時,耶穌被釘死後,並不是身無葬身之地,乃是葬在財主的墳墓裏(太27:7)。
約書亞分地給十二個支派,利未支派並沒有得到產業,各支派以什一奉獻來供給他們的需要。同時,瑪拉基先知清楚地教導百姓要將什一奉獻給神,不是奉獻的人自己作主,乃是將什一奉獻全然送入倉庫。如果每位信徒都能遵行這一教訓,會有至少五個好處:
1,使神家有糧,庫裏豐富;
2,神必敞開天上的窗户傾福你;
3,神斥責蝗蟲,不容它毀壞你們的土產;
4,所居之地,成為喜樂之地;
5,靈性活潑,身體健康。
耶穌親口説:「施比受更為有福。」保羅勸哥林多的教會説:「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在《山東大復興》一書上記載,教會復興以後,信徒的奉獻大大增加,教會的庫裏稻麥豐滿。
我曾經在電視上聽到一位元名牧提及關於奉獻的話:「神感動一個人奉獻,那人不立刻遵命而行。於是這一管道就發生阻滯,教會的急需就發生問題。所以這不是神的問題,乃是人造成的問題。」我認為這話是一針見血,值得每一個基督徒思考立志做流通的管道,使教會變得豐富。
回顧我做傳道五十多年,有豐富也有缺乏,記得有一位同工曾經對我説:「他過的日子是『烏鴉叼餅』的日子。」他是一位有美好靈性、有學問的好牧人。當時,我非常敬佩他與以利亞一樣。然而,待他去世後我才醒悟過來,原來那時他所過的日子是一家六口為生計掙扎壓得透不過氣來。他是一個犧牲者,是完全「憑信生活」。教會沒有供給他合理的生活費用。有誰知道,恐怕就是神感動人,人偏偏不遵命而行,結果造成悲劇。如今回想這事,我還覺得心酸,眼淚盈眶。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應該遵照主的吩咐,按時什一奉獻,使神家有糧。其實,十個家庭就可供養一個牧師。那麼,究竟以怎樣的標準來定牧師的薪金呢?記得我在慕笛神學院念書的時候,在課堂上也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記得有一位教授提出以高中老師的薪金為準則。我再三考慮認為這是很恰當的。
其實,若是基督徒不給什一奉獻全然入庫,牧師一家的生計從哪裏來呢?大家愛牧人、每一位信徒都參與奉獻,教會才會富足、才會興旺。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