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青年牧師談信仰、婚姻與獨身

171007.
171007

戀愛與婚姻是大多數人很關心的問題,同時又最令人苦惱。周巽正牧師與廖文華牧師於GOOD TV青年節目《共享觀點》中大談如何以信仰角度看待單身與婚姻。

「愛情鐵三角」

廖牧師提到斯坦伯格的「愛情三角形」理論。一段完美的愛情包括了熱情、親密及承諾,形成「三角形」。 若一段關係只有其中一項,依次來説便只能定性為「迷戀」、「友誼」和「空虛的愛」。

假如關係中進一步有「熱情」與「親密」便屬「浪漫的愛」,俺如愛情電影一般乾柴烈火;倘若只有「親密」和「承諾」便如很多老夫老妻那樣「友誼式的愛情」。而藴含「熱情」及「承諾」的叫作「虛幻的愛」,閃婚便是其中一例。他指出若關係中三者兼具,便稱作「完美的愛」,有了這樣的條件才能穩定步入婚姻之中。

進入感情的原則

廖牧師説要進入感情之前必須要了解自己:「一開始必先由自身開始,先檢視自己是否適合談戀愛。」若因為剛分手而希望找尋新對象填補空虛,則顯然不是一個適合的時機。自我檢討後再評核對方是否適合自己,然後才走進「愛情三角形」之中。

周牧師則認為,當失戀者進入下一段感情時,往往都會將前度沒有的特質擴大,作為擇偶的首要準則,假如前任性格很兇,他便會尋找一個温柔的對象。他説:「這種鐘擺效應容易使人在判斷上有頗大的誤差。」

信徒可以跟非信徒結婚嗎?

兩位牧師均認為,許下婚姻的承諾前,最她對方有跟你一樣的信仰和價值觀。對於「信與不信不能共負一軛」的聖經原則,廖牧師解釋:「神所有的規範中,信與不信不能共負一軛是對我們來説有好處。就像我們要求孩子要準時睡覺般,這些規範的背後都藏著更深的愛。」

他表示,很多信仰與價值觀有差異的人在一起,很多時一些生活的樂都無法分享,甚至在屬靈當中的喜樂對方也無法理解。對此周牧師認為:「當你跟沒有信仰的另一半分享這種喜樂時,我覺得會是困難。而當你最親愛的伴侶沒有辦法與你的靈契合的時候,對關係來説不是最理想。」

廖牧師贊成此觀點,他説:「有相同的信仰而結合確實為了我們的好處。」他舉例説曾有一位師母為對象禱告了19年對方才信主,之後丈夫更成為牧師,人人都只雲這是個佳話,卻只有這位師母知道箇中辛酸:「信徒與非信徒的愛情並非絕對不能開花結果,但當中可能有相當大的忍耐與代價。」

享受單身的過程

談到單身者的處境,廖牧師説:「身處單身的人不一定都進入獨身裡面,可是每人都必會經歷過單身。而首要的是,我們必先擺脱社會對單身所賦予的負面形象。」

他認為單身可以是個很大的祝福:「對適合單身或未預備好進入愛情的人來説。如果能在當中好好學習的話,它都是一件非常美的事情。」

周牧師則關心到單身者面對的壓力,他説:「在教會中不少單身的弟兄姊妹都有無形的壓力,因為當中不少教友都是已婚或已建立家庭。但須知無論是已婚還是單身,我們都活在神的心意裡面,而非因著已婚而在神眼中更有價值。因為呼召跟命定,與此沒有絕對關係。」

他續道:「在單身中,我們更要看重自己的價值,不要陷入世界的觀念之中。」

「我們要從《聖經》我角度看待婚姻和貞潔,使我們於單身中仍能活得聖潔。我相那種身份感、價值觀和使命感,對一個單身或已婚的人來説是同等尊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