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社会关怀历史源远流长,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吴国杰教授在一研讨会析解早期教会、宗教改革、现代教会对此的立场,例如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加尔文的社关同光谱不同颜色;现代华人教会自称福音派,但宗派之间社关立场分歧。
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思想(教会历史)教授吴国杰在研讨会,以"古今社关活出真道"为题,指出福音是好消息耶稣为人开辟一条得救之途,意义上对不同群体有不同定义和理解,可以是一种见证责任、传道途径等,因此福音的光谱宽阔从人个人至社会。
早期教会:圣俗二分
吴国杰继而讲解教会历史的社关发展, 早期教会的基督徒与当时代的文化相违背,不参加社交活动,例如竞技因竞技场带有异教献祭的含义;不去浴池,第二世纪浴池男女混合代表淫乱的地方;不去敬拜异族的神,纵使当时的人视为祝福国家。
君士坦丁堡时期基督教成为国教,早期教会将社关作为"福音真谛",将天国降临在罗马帝国,整个帝国按照基督和教廷的旨意来行,当时的信徒觉得天国已经降临。
在中世纪分别有罗马公教的方济会见证为责任亦积极服侍周围的人,道明会是传道组织带领异端回转,透过教育社会服务领人归信主。
宗教改革:马丁路德、加尔文 社关同光谱不同颜色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著重见证责任,强调因信称义,较不重视基督徒行为,而是内在的义作为实践信仰的途径。
加尔文则强调整个社会的改革,希望在日内瓦建立理想的基督徒城邦,以致人们向往,在日内瓦的新移民多于原住民。综合初期教会福音与社会关怀有4点特色:1. 多元的现象立场不一;2. 倾向因应当时环境加以选取;3. 愈得政权支持愈强调社会关怀;4. 对何谓社会关怀却有不同理解,初期本著服侍社会但是到罗马政权统治下整个体制也在变化,不过实质立场并非明显分割,例如马丁路德与加尔文在光谱中偏重不同颜色,大多数都不会选择单一立场。
现代教会:自由派、基要派、福音派异同
到了现代教会,启梦运动思潮下基督教信仰受冲击,自由派、基要、福音派对于社会关怀的立场各异。
自由派群体强调,社会福音的立场,社会关怀就是福音的真谛;基要派视社会为败坏,对外的爱心行动只是见证的责任;福音派尝试修正两边的立场,就是部分福音加上传道途径。
自由派的社会福音运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基督教的一个思潮,末世观倾向后千禧年派。基要派是自由派的一种反动,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运动,著重圣经按字面解释恪守圣经字句无误和权威,末世观倾向时代论前千禧年派。福音派始于20世纪基督教圈子的一个超宗派运动,强调圣经默示无谬误,是信仰和实践权威指引,并且注重广传福音及因信与上帝建立个人的关系,对宣教有热诚和迫切,末世观倾向历史性前千禧年派。
现代华人教会:福音派立场 宗派之间存分歧
现代华人教会多数自称为属于福音派立场,实际上不同宗派与教会有不同偏重,今天的香港华人教会在福音派立场中仍存在分歧,有些比较注重"部分福音"立场,例如圣公会、中华基督教会、循道卫理卫理联合教会;也有教注重"传道途径"的立场,例如浸信会、宣通会、播道会。
吴国杰总结,社会服务与福音应当相连,没有绝对立场,而且切勿误解政教分离,并非完全不理社会政治。
该次研讨会为迎接浸信会爱群社会服务处40周年,于10月15日举办基督教社会关怀研讨会2022,主题为"传承主爱 拥抱时代",神学院教授及教牧主题演讲;教会代表、社福界专业人士及不同群体带领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