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教会 探究未来发展

ChinaChurch.
复兴的中国教会。
在中国大陆事奉的林大卫弟兄在最新一期《大使命》双月刊发文,探讨中国教会在全球化趋势之下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文章指出,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中国教会也需要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在普世宣教中的使命及责任,透过宣教训练发展全人、全教会及全球性的参与。

文章从全球视野的扩张、国度心胸的重建、属灵遗产的传承、家庭教会的发展、整合反思的深化、支援系统的设置等方面,分析中国教会在面对未来的宣教事奉所实际面对的机会和挑战,以思考其当有的宣教训练议题和当有的宣教士关注及素质培育。

全球视野的扩张

作者认为,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已经日益参与到全球化的平台当中。而中国教会却没有跟上全球化的发展,依旧停留在自我狭小的圈子里,这也局限了中国教会在全球宣教影响的力度。

若要扩张中国教会的全球视野,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突破:

1,领袖训练:为适应全球化趋势带来的影响和要求,在传统神学教育和领袖培训课程中,需要加入关于全球化和全球化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教会的影响,预备将来的教会领袖帮助教会有一个宽阔的视野。

2,网际网路的联结:中国教会需要透过媒体、网路,参与全球基督教界对神学、社会关注、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互动和探讨,期待中国教会能够出现有全球影响力的相关文章和著作。

3,宣教实习的伴随:鼓励中国基督徒到海外参与宣教咨询会议、研讨会等,通过实地观摩,扩大视野,体验跨文化的经历。

此外,中国教会也可以与海外宣教机构配搭,制定一、两年的宣教实习,由资深宣教同工或机构同工伴随,帮助新进宣教士更快投入宣教工场。

国度心胸的重建

文章提出,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变动,中国人(包括基督徒在内)的自我定位,身份认同也随之起伏不定。中国信徒需要超越这些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建立正确、健康的国度观。

对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在身份认定上,需要处理内在身份的优越或自卑,重新认定自己身为上帝子民的身份;由于历史因素导致的破碎创伤的心灵,需要在基督里得到医治,生命得到重整、人际得到和好,福音才能完整地传递见证;在国度观念方面,当地上的身份和天上的身份冲突时,应以永恒的国度为依归。

整合反思的深化

由于中国教育模式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局限、封闭。

作者认为,中国宣教士在进入宣教工场前必须强化批判性的思维,以能够更深、更广、更敏锐和更整全看待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另外宣教士在宣教工场,需要有对宣教成果的神学性的反省,反思生命深度扎根,不能只停留在人数的增长。

在城市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复杂。宣教士也需要因应不同的处境,作出合理、弹性的调整。

支援系统的建设

作者展望中国教会将来会大量差派宣教士,这也要求中国教会需要对这大量的需要作出有效支援。

作者认为,中国教会在参考西方教会和亚洲(韩国)教会的宣教支援系统之前,应该首先建构属合乎圣经的理念和价值,从而产生机构文化。比如财政运作和机构对金钱的看法,决定了机构如何筹集、预算、分配和使用金钱资源。

他还提出,机构应根据其异象和使命来设置组织和架构,从而有效支持、结合、联系不同的部门和事工发展。

另外,教会网路的发展可以提高差派效率,优化资源。而在中国的政治处境下,如何建立教会网路,值得深思。

作者在提醒中国教会因应全球化趋势,积极思考寻求改变的同时,也肯定了中国教会原有的美好传统,鼓励中国教会在新时代的挑战和冲击之下持守传承。

中国教会在苦难中练就了三个重要的信仰基础:十架信息的基要真理;苦难神学 ——在苦难中专一仰望基督,为主受苦的单纯心志,过简朴生活;生命侍奉——时刻以上帝的心意为心意,常常在上帝的恩典和爱中顺服信靠上帝主权。

上个世纪70-90年代,中国家庭教会有如初期教会的经历:在受限制和逼迫的环境中,仍旧为主作见证,彼此团契相较,在最原始的关系里跟随主;化整为零,向外发展,广传福音;有圣灵里的合一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