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督史專家吳梓明剖釋「基督教中國化」的重要性

從事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逾二十五年吳梓明教授。
從事中國基督教史的研究逾二十五年吳梓明教授。

全球化的基督教必須地域化,正如中國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來華後落實宣教「中國化」,學華語、穿華服、拖長辮子,過中國平民的生活,這正是「中國基督教化」演變成「基督教中國化」的模範,中國基督史專家吳梓明教授強調,基督教中國化有助實現基督教的普世性,而沒有中國,基督教難以談普世性。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前主任吳梓明教授研究中國基督教史逾二十五年,他在月初「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上以「中國基督教史研究幾點思考」為題分享。他談及美國學者裴士丹(Daniel Bays)新近提出的「新史觀」,認為是對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範式的轉移」,從過去以西方為中心轉向為以中國為中心。

他提及裴士丹的看法,指有必要在研究中多尋找中國的材料和多發掘華人信徒的史料,建構了一個足夠説服力的藍圖,讓人明白「基督教也是中國人民的宗教」。他又提到另一位學者--美國史學家柯文的觀點,認為須以中國社會處境和歷史發展為研究中心作中國基督教研究。

吳教授指出,研究的主體也開始從西方傳教士和宗派差會轉為華人教會和信徒。上世紀90年代中國基督教領袖誠靜怡所提倡的「一個屬於中國人的基督教」是從華人信徒的角度去理解、尋求中國人的觀點和中國的議題出發,而不再從西方角度出發,不然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人,因此中國需要「自立、自養、自傳」。這使得學術界對「在華基督教」的角度正式轉向為「中國基督教」,而對華人信徒的研究也從西方角度出發的宣教史轉向中國基督教史。

而在近年,吳教授提到中國學者多以地區性的研究為主,就中國不同地域的華人信徒情況來研究,甚至採用人類學、社會學、文化學的方法來研究。

適逢今年是戴德生來宣教160週年、明年是中國內地會創立150週年,他也特別從戴德生的宣教策略反思基督教中國化的歷程,並以戴德生所言的「假如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來提醒基督教在全球化的視野下,不能忽略地域性的關懷。

吳教授總結基督教中國化是基督教能實現真正普世性宗教的支柱之一,因為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很高,「沒有中國,基督教難以談普世性。」

是次研討會是12月8-10日在香港舉行的第七屆「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文化」國際年青學者研討會,邀請了二十一位來自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和本地的年輕學者,當中包括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專上學院任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