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督史专家吴梓明剖释"基督教中国化"的重要性

从事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逾二十五年吴梓明教授。
从事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逾二十五年吴梓明教授。

全球化的基督教必须地域化,正如中国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来华后落实宣教"中国化",学华语、穿华服、拖长辫子,过中国平民的生活,这正是"中国基督教化"演变成"基督教中国化"的模范,中国基督史专家吴梓明教授强调,基督教中国化有助实现基督教的普世性,而没有中国,基督教难以谈普世性。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前主任吴梓明教授研究中国基督教史逾二十五年,他在月初"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上以"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几点思考"为题分享。他谈及美国学者裴士丹(Daniel Bays)新近提出的"新史观",认为是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的转移",从过去以西方为中心转向为以中国为中心。

他提及裴士丹的看法,指有必要在研究中多寻找中国的材料和多发掘华人信徒的史料,建构了一个足够说服力的蓝图,让人明白"基督教也是中国人民的宗教"。他又提到另一位学者--美国史学家柯文的观点,认为须以中国社会处境和历史发展为研究中心作中国基督教研究。

吴教授指出,研究的主体也开始从西方传教士和宗派差会转为华人教会和信徒。上世纪90年代中国基督教领袖诚静怡所提倡的"一个属于中国人的基督教"是从华人信徒的角度去理解、寻求中国人的观点和中国的议题出发,而不再从西方角度出发,不然永远无法理解中国人,因此中国需要"自立、自养、自传"。这使得学术界对"在华基督教"的角度正式转向为"中国基督教",而对华人信徒的研究也从西方角度出发的宣教史转向中国基督教史。

而在近年,吴教授提到中国学者多以地区性的研究为主,就中国不同地域的华人信徒情况来研究,甚至采用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方法来研究。

适逢今年是戴德生来宣教160周年、明年是中国内地会创立150周年,他也特别从戴德生的宣教策略反思基督教中国化的历程,并以戴德生所言的"假如有千条性命,决不留下一条不给中国"来提醒基督教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不能忽略地域性的关怀。

吴教授总结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能实现真正普世性宗教的支柱之一,因为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很高,"没有中国,基督教难以谈普世性。"

是次研讨会是12月8-10日在香港举行的第七届"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年青学者研讨会,邀请了二十一位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和本地的年轻学者,当中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专上学院任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