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終者生命與靈性關懷:吳思源籲家人道愛與道別

香港人口老化,長者晚期生命靈性關懷備受關注,完美句號基金執行董事吳思源在廣蔭頤養院聚會上,指出病者經歷三階段,照顧者需給予病者尊嚴和愛,並且為臨終者送上道謝、道愛、道歉與道別。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8月24日舉辦晚期生命的靈性關懷分享會,主題「劃出人生的圓弧」,吳思源與該院院牧呂海英、院長何婉慧分享如何陪伴家屬面對長者的生命終結,聚會180人出席。

病者經歷三階段:從得知噩耗至靈裡鎮定

吳思源首先提出病者將經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得知噩耗兇吉未卜」,此時病者的心情極為擔憂,害怕最壞的情況發生。吳思源引述了台灣前天主教樞機主教單國璽的例子,他在得知自己患上肺腺癌後,心裡雖然沉了一下,但很快就決定將身體交給醫生,靈魂交給上帝,並繼續周遊全台灣巡迴佈道,直到六年後被神接回天家。吳思源認為,在這個階段,適宜將心中的疑慮交託給主,通過祈禱來安定心神。

吳思源認為人生不能逆轉惟有祈禱,他分享在化療診所林立的尖沙咀看到不少路人挽著醫務所的公文袋,想到內裡必是化驗報告就為這些人祈禱。

第二階段是「進入倒數宜作準備」,這段時期可能長達五至十年,視乎病者的身體狀況。吳思源提到,面對中風、失智等情況,病者的心情可能會感到像是被判了刑罰,心理上受到威脅,並勸勉照顧者和陪伴者,給予病者十足的尊嚴和愛。

他以德蘭修女為例,在街上尋找衣不蔽體的露宿者,被問到為何這樣做,德蘭修女説這些人的身體是基督的身體。此外,吳思源呼籲照顧者保持身心健康,靈裡活潑,或者家人輪流照顧,教會弟兄姊妹來幫忙等。

向臨終者道謝、道愛、道歉、道諒、道別

第三階段是「喪鐘敲響我寧鎮靜」,此時病者重新整理靈性與人生,陪伴長輩覆診時可以傾談,瞭解他們的往事,回顧人生的道路。吳思源提出了「四道」:1. 道謝,讓病者得到滿足感;2. 道愛;3. 道歉和道諒,即請對方原諒自己的錯失,並原諒對方所做過的錯,兩者同時並行,解開雙方的心結;4. 道別,在病者人生的最後階段,靈裡鎮定。

聚會中安排了師琴彈奏《耶穌領我》,營造出平安喜樂、靈裡鎮定的氣氛。吳思源繼而分享向一位中醫師朋友談論自己如何相信有天堂,他比喻説:「如果一位朋友很有誠信,告訴你某處有座別墅,你當然會相信對方的話;對得救沒有確據的人源於與主關係不夠深交。」並且認為:「人始終進入死亡階段,而死亡只是一條走向榮耀天家的路。」

實際操作:領回逝者的遺體

至於實際的操作,例如領回逝者的遺體,吳思源簡介了有關文件,包括自然和非自然死亡。「自然死亡」的文件有死因醫學證明書、醫生發出的火葬許可書、遺體證明書,現時政府鼓勵在家死亡。「非自然死亡」的文件則包括:批準屍體埋葬、火葬令,俗稱法醫官紙,可以直接用作火葬或土葬;領取殮葬文件證明書,家人若不方便可以簽署授權其他人代領;認領遺體證明書,俗稱領屍紙,認領人必須為簽名者,若不能出席可以簽署授權。

父母喪子最傷痛 化悲傷為力量

進入送別階段,追思離別總會有不捨之情,凡事交託給主。有些教會可以存放棺木在教堂進行安息禮拜,下午火化。吳思源提醒,要是守夜,日間不宜,最好去殯儀館。疫情之後,人對安葬的觀念已有改變。

至於生死不在人手上,不捨得一定會發生,最難受是失去子女可能是交通意外或病逝。吳思源指出,傷痛總會潛藏在人的心裡,父母喪子是最傷痛的一種。

完美句號基金協助幼童死亡的父母,他們一生心中難以忘懷,吳思源強調:「縱使陪伴同行讓他們看到光明,但光明不會忘記傷痛。」 另一種哀傷是失去配偶,比較輕易渡過是父母死亡,但若是兒女長期照顧父母未必較易接受。

「總而言之,不同情況哀傷期不同,總要化悲傷為力量。」吳思源指出,當殮葬工作完成曲終人散之後,傷痛會再出現,尤其是每逢節日、生忌、死忌,勾起人的思念。他建議教會在這些日子送上親筆簽名的慰問卡給家人,讓他們知道逝去者原來有人紀唸的。

每逢節日勾起思念 將逝者深藏心坎

本身是愛百合牧養總監的吳思源透露,遇到父母失去幼年的兒子,機構會送上親筆簽名的慰問卡,鼓勵父母日後讓弟妹知道哥哥的名字,讓家人知道和紀念逝去者的名字很重要的。人的配合加上聖靈的安慰,便已足夠。

漫長的路有主同行,曾經有母親抱著懷疑,為何不再思念逝去的女兒。吳思源鼓勵家屬將逝去者在心裡重新安放位置,放入寶貴神聖的角落,慢慢的轉化。他以耶穌空墳墓為例,「耶穌的裹屍布就是死亡的記憶,但將意義慢慢改變,告訴眾人耶穌已經復活,帶著新的形體與我們相遇,不再是以前的身體了。這種轉化應用在逝去者的家人身上,同樣給他們新的價值觀。」

窺見那道光 經歷恩典與祝福

在座談會上,廣蔭頤養院(綜合安老服務)呂海英院牧分享了廣蔭頤養院的做法,院舍設有一個角落放上遺物,為逝去者的家人進行安息禮拜,之後相隔一至兩個月給電話家人慰問他們。有家人來到院舍收拾遺物的時候,護士和團隊陪伴他們一齊。

「未必與他們同行的路好長,但做得幾多有幾多!」呂海英又指出,臨終者的晚期以年、以星期或以日計,院舍會提供安寧照顧,例如給他們餵食,醫療團隊為他們檢查,並且與家人商討身體的狀況和提供醫療意見,讓家人有心理準備。要是進入倒數的階段,會為長者提供舒緩治療,或者與家人商討後事,提供殯儀商的資料。

吳思源回應,政府推行在家離世要經過程序,如果急病入醫院,在醫院離世就不能達到在家死亡的條件,所以要同家人協調。最重要是如何死,但有客觀因素,逝者的人生目的是「要活得好,死得好」為最後的晚程。

聚會結束前,何婉慧院長播放一段影片,鏡頭出現一條行車路,駛向無盡的遠方,車道上斷續地出現白色的「慢」字,讓會眾默想面對人生的抉擇或焦慮,為自己畫上人生的圓弧,在圓弧內留下給自己的説話。

最後,主辦方用恩典與祝福作為結語,在圓弧內寫下:

「走進生命每一個當下

帶著新的心新的靈

接受當下每一個挑戰

挑戰或許是機會

讓您更貼近自己和他/她的心

望進深處

窺見那道光

經歷恩典與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