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維均教牧講座:用聖經文體看出文本真意

鮑維均牧師昨早為漢語聖經協會主講《聖經‧新漢語譯本》講座系列,向本港教牧同工講解如何透過文學體裁理解聖經真義,並用於信息宣講上。約百名不同宗派教會的牧者參加。 鮑牧師講解了新約傳記、歷史、書信及啟示文學的起源、用和特色。他強調認識不同文體有助正確瞭解作者寫作的原意,以及如何詮釋經文的內容。 不應用文本重構歷史 他指出人常犯下一個錯誤,就是利用文本重構歷史,以自己的想像試圖將聖經歷史的事件重組。歷史上亦有人提出將四福音書合參,意圖重塑耶穌時代的場景。但他認為聖經文本是神所默示,用文本重構歷史,並講道以歷史為中心會出問題。他不贊成教牧每講道就盲目地以考古資料作背景,他説:「如果關注在重構歷史,會花很多時間討論背景,重構歷史。但是如此作用處不大,亦無法反映神默示此經文的用。」 從聖經的傳記文體來看,最起初的傳記都是哲學家的故事,但所關心的不是個人的私生活,而是他們的生活如何體現了學説。換句話説,傳記是有利於哲學流派的流傳。由此可見比起重構聖經中的歷史場景,他認為更重要是去明白作者寫作背後想為羣體帶出什麼訊息,另外的説話就是:啟示經文的神和聖靈想透過經文向教會及整個羣體啟示什麼,這個應成為探索及宣講的焦點。 不應將經文抽出來解釋 鮑牧師又提出福音書都有設計和前例,明白此點將幫助明白福音書的意思。他説:「假設我不能重構一本更好的福音書,因此我要看福音書怎樣設計,而不是將經文抽出去解釋。」 他舉例馬太福音18章裡面內容豐富繁雜,包括討論「誰為大」、「不要絆倒人」、「失羊的比喻」、討論教會問題以及饒恕等五個主題,不少人將此看來無章法的內容看作五篇不同主題的講章,但鮑牧師認為要看出背後的設計:「令我掙扎的是如何用福音書的文體看這經文﹖我們不能零散地抽出經文,而要明白馬太的訊息,並且零散的經文拼在一起有什麼意思呢﹖有沒有訊息是我們要聽的﹖拼在一起有什麼提醒﹖如這些經文不只討論倫理、個人的話,有什麼震撼性呢﹖」 他以18章作示範,指出五個主題都有一個共通點:提及小人物,指出文本想表達出小子是天國的中心,並且是教會事奉的中心,因此恩典要成為教會的基礎原則及典章。他認為要相信聖經本身的設計,並神通過聖經的上文下理向我們説話,才不會漏掉經文的中心思想而流於只將經文零散地運用。 鮑牧師是美國三一神學院新約教授及系主任,亦是漢協《新漢語譯本》聖經新約部份的主編。 (請留意本報更詳盡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