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醫師:從醫學和信仰談「變性人」

關愛「變性人」專訪(一)
終審法院裁決,變性人W爭取以女性身份結婚得直,今後在香港結婚,「男方」和「女方」將獲新的定義。

香港精神科醫生康貴華有幫助變性朋友的經驗。他從精神病學及信仰角度與本報讀者談談有關變性人之一二,相信對教會界人士瞭解及關懷他們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康醫先介紹了變性人的精神病學背景。有關性別認同障礙和變性這議題,牧者和聖經學者也較少討論。很多教會亦沒有已定的立場。社會上,也很少受人關注,直至W小姐爭取司法覆核,才引致社會人士的關注。

他指出,尋求變性的朋友屬性別認同障礙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簡稱GID) 在DSM-IV(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四) 中屬於精神疾患。其實大家熟悉的同性戀亦曾屬GID一類,卻在1973年時已從DSM-III手冊中刪除,同性戀本身已經不再被視為疾患。但DSM -IV仍保留一段陳述:若果一個人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持續地感覺痛苦及困擾,或不接受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仍是性弁鉬棆牧漱@種。而康醫生服侍的「新造的人」協會初期成立的原因,是要那些有同性戀掙扎的朋友。

男女有別,兩種性別是神奇妙的創造,且都是按神的形象造的,所以男和女都是反映神的美善,兩性皆為平等。在正常的情況下,人自覺的性別身分與生理性別是一致的。

但有些孩童產生性別身分混亂(confusion)及憂鬱(dysphoria),輕微會形成性別身分和角色不配合(Gender [identity and role] nonconformity),較嚴重的便是性別認同障礙症(GID):孩子覺得自己的性別弄錯了,堅持自己應該是異性才對。若這現象持續至長大後,可能尋求變性。

患GID的孩子的性屬身分雖然與生理性別一致,卻覺得自己跟其他同性同伴「不同」,如不喜歡典型的同性別玩具、遊戲或休閒活動,卻喜歡屬於異性的玩具、遊戲或休閒活動,並較喜歡異性玩伴和不能融入同性圈中。

康醫生認為這些都是異常的表現,並不是神的創造的原意。而GID也可按年齡分類 : 兒童GID---大概3至5歲已出現,而成人 GID則在長大後仍持續覺得「身心性別」不一致。

按一些醫學跟進研究,兒童GID長大後有四個可能的演變。只有5%的個案在成人時仍維持GID的狀況、45%則變成同性戀或雙性戀、1%變成易服(Cross Dressing) 行為,另有22%發展出異性戀傾向,有25%不確定後果。因此,兒童GID和性別身分和角色不配合是引致同性戀傾向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變性不一定是解決良方

—— 與上帝建立相愛親密的關係,可能是改變GID的良方妙藥

康醫生過去幫過一些變性人時深深感受到他們的痛苦。他們常覺得自己好像穿著一件完全不適合自己的衣服,很不舒服,甚至厭惡自己的性特徵。成人GID當中有一部分人很渴望能過著異性的生活模式,有f更不惜進行變性手術和服用性賀爾蒙「改造」自己的身體。

變性手術其實是非常複雜和可能需要多次的手術,當事人需要很大的決心和勇氣。
手術前需要接受兩年異性生活的試驗和評估,看看是否適應,要證明在精神和情緒上有顯注的進步,才合資格進行變性手術。經過這樣嚴謹的篩選,大多數個案完成手術後,心境比手術更開朗自在。

但手術後,不等於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有些變性人仍怕別人知道自己是變性人而受歧視,有些更懼怕將來的伴侶知道而遭遺棄。也有一些例子變性後感覺後悔,再次變回原本的生理性別,可懂手術卻是不能逆轉的。菲律賓男子Vins Santiago便是其中一個例子,他由男變女,後來因信仰的綠故,再變回男性身分。因此,選擇重新接受神創造自己的性別,也是信主的成人GID的一條出路,但並不容易做到,需要先和神建立相愛親密的關係,才有力量改變。

全人的關顧和幫助最重要

康醫生表示他曾遇過一個男GID,他本來很渴望做變性手術,但當他嘗試作女性打扮,過著異性的生活,卻發現女性的打扮不利於他的事業發展,他便惟有回復男性的打扮。幫助或輔導成人GID,需要讓他們知道,變性並不等如解決了人生所有問題。最重要反而是全人的關顧,幫助他們整全生命的成長,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改善人際關係和定立不同的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