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医师:从医学和信仰谈"变性人"

关爱"变性人"专访(一)
终审法院裁决,变性人W争取以女性身份结婚得直,今后在香港结婚,"男方"和"女方"将获新的定义。

香港精神科医生康贵华有帮助变性朋友的经验。他从精神病学及信仰角度与本报读者谈谈有关变性人之一二,相信对教会界人士了解及关怀他们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康医先介绍了变性人的精神病学背景。有关性别认同障碍和变性这议题,牧者和圣经学者也较少讨论。很多教会亦没有已定的立场。社会上,也很少受人关注,直至W小姐争取司法覆核,才引致社会人士的关注。

他指出,寻求变性的朋友属性别认同障碍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简称GID) 在DSM-IV(心理疾病诊断统计手册四) 中属于精神疾患。其实大家熟悉的同性恋亦曾属GID一类,却在1973年时已从DSM-III手册中删除,同性恋本身已经不再被视为疾患。但DSM -IV仍保留一段陈述:若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同性恋倾向持续地感觉痛苦及困扰,或不接受自己的同性恋倾向,仍是性弁钼棆牧漱@种。而康医生服侍的"新造的人"协会初期成立的原因,是要那些有同性恋挣扎的朋友。

男女有别,两种性别是神奇妙的创造,且都是按神的形象造的,所以男和女都是反映神的美善,两性皆为平等。在正常的情况下,人自觉的性别身分与生理性别是一致的。

但有些孩童产生性别身分混乱(confusion)及忧郁(dysphoria),轻微会形成性别身分和角色不配合(Gender [identity and role] nonconformity),较严重的便是性别认同障碍症(GID):孩子觉得自己的性别弄错了,坚持自己应该是异性才对。若这现象持续至长大后,可能寻求变性。

患GID的孩子的性属身分虽然与生理性别一致,却觉得自己跟其他同性同伴"不同",如不喜欢典型的同性别玩具、游戏或休闲活动,却喜欢属于异性的玩具、游戏或休闲活动,并较喜欢异性玩伴和不能融入同性圈中。

康医生认为这些都是异常的表现,并不是神的创造的原意。而GID也可按年龄分类 : 儿童GID---大概3至5岁已出现,而成人 GID则在长大后仍持续觉得"身心性别"不一致。

按一些医学跟进研究,儿童GID长大后有四个可能的演变。只有5%的个案在成人时仍维持GID的状况、45%则变成同性恋或双性恋、1%变成易服(Cross Dressing) 行为,另有22%发展出异性恋倾向,有25%不确定后果。因此,儿童GID和性别身分和角色不配合是引致同性恋倾向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变性不一定是解决良方

—— 与上帝建立相爱亲密的关系,可能是改变GID的良方妙药

康医生过去帮过一些变性人时深深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他们常觉得自己好像穿著一件完全不适合自己的衣服,很不舒服,甚至厌恶自己的性特征。成人GID当中有一部分人很渴望能过著异性的生活模式,有f更不惜进行变性手术和服用性贺尔蒙"改造"自己的身体。

变性手术其实是非常复杂和可能需要多次的手术,当事人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
手术前需要接受两年异性生活的试验和评估,看看是否适应,要证明在精神和情绪上有显注的进步,才合资格进行变性手术。经过这样严谨的筛选,大多数个案完成手术后,心境比手术更开朗自在。

但手术后,不等于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有些变性人仍怕别人知道自己是变性人而受歧视,有些更惧怕将来的伴侣知道而遭遗弃。也有一些例子变性后感觉后悔,再次变回原本的生理性别,可懂手术却是不能逆转的。菲律宾男子Vins Santiago便是其中一个例子,他由男变女,后来因信仰的绿故,再变回男性身分。因此,选择重新接受神创造自己的性别,也是信主的成人GID的一条出路,但并不容易做到,需要先和神建立相爱亲密的关系,才有力量改变。

全人的关顾和帮助最重要

康医生表示他曾遇过一个男GID,他本来很渴望做变性手术,但当他尝试作女性打扮,过著异性的生活,却发现女性的打扮不利于他的事业发展,他便惟有回复男性的打扮。帮助或辅导成人GID,需要让他们知道,变性并不等如解决了人生所有问题。最重要反而是全人的关顾,帮助他们整全生命的成长,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和定立不同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