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 中外学者论"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

5月11日是意大利耶稣会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逝世四百周年的日子,当天中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共六十多名专家学者聚集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出席"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同时,复旦哲学院亦宣布成立"徐光啓-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简称"利徐学社")。

当天参加论坛的学者中主要是哲学或宗教学专家,其中亦包括内地多位基督教学者。中国社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卓新平教授到场就"今日中国宗教间合作、误解与对话"主题发言,中国人大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就"中国基督教与普世主义"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小枫则作了结论对话。

另外,前来参加的外国嘉宾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米歇尔‧康德苏,他到场就"灵性交流、文化与世界治理的改革"发言,而图宾根全球伦理基金会总裁施伦索格博士就"全球伦理- 文明对话的基础"主题发言等。

利玛窦在1538年沿著达‧伽马开辟的航綫前往印度开始了他的远东传教之旅,五年后踏上澳门土地学习汉语和中国风俗。从此,他把自己的后半生交给了中国,行程路綫贯穿南北,最终在北京安息主怀。他是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先锋之一。在他到中国来的时候,传教士遭到中国朝廷和民衆的排挤,无法进入内陆。经过观察,他决定和儒生士大夫们交往,成进入中国社会,并且藉著文化交流、自然科学等各种方式更好的把福音传给中国人,带领当时著名的士大夫徐光啓等人成爲基督徒。

他在传教的同时还带来了欧洲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使明朝士大夫得以了解欧洲的哲学宗教、精密器械以及绘画艺术,能够放眼观察和认识西方世界,是"西学东渐"第一人。同时他还将《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他对中华文明充满敬意,他是第一个能够阅读《尚书》、《周易》等中国经典,因而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

在"文明对话与全球挑战国际论坛"上,衆多嘉宾都提到,利玛窦十分尊重中国的文化和国家的尊严,努力做到"到了中国,成爲中国人",这是他被传统中国社会接受、在中西文化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重要原因。嘉宾们都赞誉说,以徐光啓和利玛窦爲代表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天的世界需要有更多利玛窦式的文化使者。

论坛主办方、复旦大学"徐光啓-利玛窦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李天纲对利、徐之间的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四百多年前,利玛窦来到中国,与上海籍士大夫徐光啓合作,将西方先进的科学、几何、历法、天文、地理、水利等知识译介进入中国社会,他主持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首次带来了"万国"概念。而利、徐二人的文化互动给东西方都带来深远影响,如十七世纪的欧洲改革就吸收了"啓蒙"、 "理性"等颇具东方特色的人文主义元素,这段成效卓越的文化互动,共同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局面,具有多元文明对话的全球意义。

图宾根全球伦理基金会总裁施伦索格博士则谈到,廿一世纪的关键挑战之一是跨文化、跨宗教的和平合作问题,无论国家之间的战争、宗教之间的竞争抑或文明的冲突,还是不同文明、宗教之间的文明对话及对和平的理解,都是实现各国和平的先决条件,而文明对话的基础在于全球伦理。

爲纪念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除此次国际论坛之外,由中国与意大利合作举行的"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巡回纪念展结束北京之行后,现正在上海顺利举行,5月23日之后还将赴南京和澳门继续展出。

台湾辅仁大学亦于4月19日举办了爲期四天的"纪念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内地多名学者专家出席。另外,"今日中国与利玛窦"国际研讨会也在上月底于罗马举行,思考四百年前利玛窦对今日中国的现实意义,指出中国在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同时,亦需要和宗教自由相结合才能缓解和改善精神空虚、贫富悬殊等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