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巴金逝世 著作激起道德良知的反思

cul_20051019_1019wenhua.
巴金被誉爲"20世纪中国的良心",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博爱与解放的追求。﹙图:光明日报﹚
被誉爲"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因患恶性间皮细胞瘤于前天晚上﹙10月17日﹚7时0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他的逝世使中国文学与思想界重新反思道德良知的问题。

巴金一生历经军阀战乱、国民党执政、共産党当权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等贯穿中国历史的数个历史阶段。他的作品象征著20世纪中国知识份子寻求真理的曲折道路。

在早期创造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巴金以自我经历爲题材描述了封建家庭制度对青年的戕害,反映了青年探索人生价值、追求理想和信仰过程中的抗争与痛苦。这些作品鼓舞了当时的青年从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秩序中解放的勇气,爲他赢得了文学声誉。

巴金最终得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20世纪中国的良心"这些称誉是因爲他在后期作品五卷《随想录》中对文化大革命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丑陋与罪恶进行的深刻的自我忏悔和道德反思。书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这种经历对于视真诚、勇敢正义、互助、自我牺牲等爲道德标准的巴金来说是一种人格的扭曲和心灵极大的折磨。人民网有文章指出:"决定写《随想录》,是巴金道德人格的复苏。"

巴金在书中深深反思并且忏悔了当年因软弱做出违反良知的行爲,他指出:"人只有说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一个人、一个国家如果陷入了谎言的气氛中,其前途将是一片黑暗。这种"说真话"与自我拷问的勇气影响了当时不良风气弥漫的中国文学界与思想界。

同是20世纪著名剧作家的曹禺先生曾在10年前称赞巴金说"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

巴金的逝世使中国文学界与万千读者重新反思道德良知以及知识分子的历史职责等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陈晓明说:"《随想录》倡导了一种说真话的精神,这在当代非常可贵。但我想说的是,我们对他的这种反思,也应该进行再反思,这样才是对他保持著发自内心的尊敬。"

据路透社,巴金原来是一个笔名,他本名李芾甘。"巴金"这名字原是由Bakunin的第一个音与Kropotkin的尾音拼成,取于俄罗斯无政府主义者巴牲蝏P克罗波特金的名字,可见巴金对博爱与解放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