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基督使團 (OMF)第58期「萬族萬民」以亞裔宣教士子女為主題,探討這些「第三文化」的孩子的成長路以及特別的需要。其中,創啟地區第三文化孩子事工統籌何陳佩英撰文「長大成人了—追蹤亞裔宣教士子女的成長路」,分享她對宣教士子女的成長的觀察所得。
何陳佩英16年前在日本的芝罘宣教士子女寄宿學校事奉,後來更投身亞裔第三化文孩子關顧的事奉,親見不少第三文化孩子長大成人,也對不少有關宣教士子女的問題有新的看法。
宣教士子女會忘記他們的母語嗎﹖ 一些宣教士父母會擔心孩子會忘掉自己的母語,然而她認識的成年和青年亞裔宣教士子女大多會講流利母語,然而很多時會説得較慢,或帶有其他語言的口音。中文運用上,他們一般程度不高。「有些到廳時也看不懂牌;可是,也有少數就連武俠小説也讀得津津有味!」可見明白中文程度因人而異。
他們中學畢業後都會到北美升學嗎﹖ 升學方面,在工場國際學校接受教育的亞裔宣教士子女到北美升讀大學的機會較高,然而近年有更多亞裔宣教士子女回亞洲升讀大學,原因是不少亞洲地區的大學都向海外青年招手,加上父母、差會和教會鼓勵,故出現「迴流」之勢。
他們會怎樣看自己的身分和國籍﹖ 第三文化的孩子的父母一般把工場看為「國外」,但對他們的子女來説,工場卻是他們的家。不少宣教士父母都害怕孩子會變得西化,甚至忘掉自己的華人身份。但原來不少第三文化青年都會回到父母的原居地「尋根」,認識父母的成長地和自己的家鄉,然而他們大都不願意長期留在那裡。
他們的前路如何﹖ 據作者的觀察,亞裔宣教士子女比一般同齡的孩子成熟、精通多種語言、適應力強、有廣濶的世界視野、生活簡樸,並有豐富的屬靈經驗。作者與他們的相處間亦察覺他們不少關心國際時事,關懷貧窮國家人們的需要等。
為深入探討宣教士子女的問題,使團將於10月9至13日舉行「關顧第三文化孩子國際會議」,地點為新加坡總部。
「第三文化孩子」比一般同齡孩子有更廣闊世界視野
OMF同工分享對宣教士子女的成長的觀察所得
陳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