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基督使团 (OMF)第58期"万族万民"以亚裔宣教士子女为主题,探讨这些"第三文化"的孩子的成长路以及特别的需要。其中,创启地区第三文化孩子事工统筹何陈佩英撰文"长大成人了—追踪亚裔宣教士子女的成长路",分享她对宣教士子女的成长的观察所得。
何陈佩英16年前在日本的芝罘宣教士子女寄宿学校事奉,后来更投身亚裔第三化文孩子关顾的事奉,亲见不少第三文化孩子长大成人,也对不少有关宣教士子女的问题有新的看法。
宣教士子女会忘记他们的母语吗﹖ 一些宣教士父母会担心孩子会忘掉自己的母语,然而她认识的成年和青年亚裔宣教士子女大多会讲流利母语,然而很多时会说得较慢,或带有其他语言的口音。中文运用上,他们一般程度不高。「有些到厅时也看不懂牌;可是,也有少数就连武侠小说也读得津津有味!」可见明白中文程度因人而异。
他们中学毕业后都会到北美升学吗﹖ 升学方面,在工场国际学校接受教育的亚裔宣教士子女到北美升读大学的机会较高,然而近年有更多亚裔宣教士子女回亚洲升读大学,原因是不少亚洲地区的大学都向海外青年招手,加上父母、差会和教会鼓励,故出现"回流"之势。
他们会怎样看自己的身分和国籍﹖ 第三文化的孩子的父母一般把工场看为"国外",但对他们的子女来说,工场却是他们的家。不少宣教士父母都害怕孩子会变得西化,甚至忘掉自己的华人身份。但原来不少第三文化青年都会回到父母的原居地"寻根",认识父母的成长地和自己的家乡,然而他们大都不愿意长期留在那里。
他们的前路如何﹖ 据作者的观察,亚裔宣教士子女比一般同龄的孩子成熟、精通多种语言、适应力强、有广濶的世界视野、生活简朴,并有丰富的属灵经验。作者与他们的相处间亦察觉他们不少关心国际时事,关怀贫穷国家人们的需要等。
为深入探讨宣教士子女的问题,使团将于10月9至13日举行"关顾第三文化孩子国际会议",地点为新加坡总部。
"第三文化孩子"比一般同龄孩子有更广阔世界视野
OMF同工分享对宣教士子女的成长的观察所得
陳麗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