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瑣記

作者:敬羣牧師

(一)宇宙發燒
假如人的身體發燒,豈不是健康亮起了紅燈呢?
去年冬天,温度偏高,普通人並不知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美國的氣象專家報道説:

因為人類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原子彈、化學殺蟲劑、垃圾、砍伐森林…...這種種的因素,使自然失去了和諧。

前幾年,在TV.上聽到一位專家魏爾生(R. Wilson)指出説:「二十一世紀,温度會比過去增加一度。二十二世紀,預測會增加一度半。」這種宇宙發燒的現象,海洋與河流的水蒸發隨著也增加,豪雨、大雪造成的災害也就愈來愈嚴重。

試想,温度一度又一度的增高,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能適應呢?自然的災害愈來愈多,人的生存受到威脅,人類的末日豈不就來臨了麼?

醫治人的疾病容易,醫治宇宙,這不是一件人力容易辦到的事。人原來以為破壞自然沒有關系,想不到會帶來那麼可怕的後果!藉以類推,不要以為破壞別人沒有關系。古人雲:「惡有惡報」,有一天報應臨頭的時候,那是更加可怕的!

(二)真笑、假笑
現代心理學認為--笑是良藥。中國古諺:「笑一笑,少一少」根據醫學一個人開懷大笑的時候,身體的機能就會産生荷爾蒙。而且免疫系統在笑的時候,也會産生更大的能這是何等奇妙的一件事!

在美國,大多數人都生活很緊張,心情沈重。如何能笑得出來呢?一天,與一位有專門知識的護士閑談。她告訴我説:「真笑、假笑都能産生同樣的效果。因為神經沒有分辨真假的能力。」當我聽了她的這一番話深深思考。忽然我想起撥電話,人用手指或是把原子筆倒過來用另一端撥號碼同樣可以撥通。同樣一個人無論是真笑假笑,甚至是苦笑,對身體同樣會得到益處。

所羅門曾經説:「喜樂的心,乃是良藥。」這與中國古諺對照,真是中外同出一源,「笑」與「喜樂」是健康之道,科學倡明的今日,這一健康之道,人也不能提出異議、推翻。

笑吧!倘若不能真笑,早晨起來對著鏡子假笑。如果不能假笑,苦笑又有何妨?

(三)學習飛鳥
範仲淹這位宋代才高志遠的學者,他是為「憂天下而憂」。這與一般常人為著個人的得失而憂顯然是不同的。由此可知,人性都有憂的傾向。

有一次,我聽到一位教育家講了一個故事:説有一位家庭主婦,常擔心小偷來偷東西。

一天晚上,小偷真的來了,她丈夫看見那小偷,對他説,「請你坐下等一等,讓我太太來看看你,她想你已經想了十三年!」

這一幽默的故事,説明「愁緒日冥冥」,頗難脱離。記得有一次我去以色列國,站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據説那是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耶穌曾經向那些在生活中掙紮的羣眾講道的地方:「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

這一段話,耶穌教人學習飛鳥。一個憂慮的人據醫藥報道會危害肝、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甚至關節炎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如果要避免這些危害健康的病因,學習飛鳥,生活肯定會輕鬆起來!

(四)哲學家的比喻
那天在Joy ST.換車時,走出車廂,看見一對夫婦,男的是白人,女的是黑人。他們帶著兩個七、八歲的孩子,也在同一站下車,無意中看見那白人小孩子拉著他的白爸爸的手,黑小孩拉著他黑媽媽的手。他們長於同一家庭,也是生於同一父母,想不到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對自己的認同就有那麼顯著的不同。

德國有一位哲學家史賓漢耳(SCHOPENHAUER)曾經説過一段話。他説種族問題,猶如豪豬在寒冷的冬天,大家擁擠在一起。在孤寂的寒夜,擠在一起的結果,自然彼此可以得到温煖。然而,擠得愈近,彼此就會刺痛,而且受傷,糾纏也就愈多。終於彼此又分離。各自守護自己,在酷寒的夜裏,在地球上凍死了。

史氏這一段話,教人看到種族問題,「近之」或「疏之」都産生不良的後果。這實在是非常棘手的 問題。可惜,哲學家只能加以解釋,卻不能給予解決問題的途徑。

(五)車廂內的兩個鏡頭
紐約的地下電車,有時在車廂中,會遇到乞丐向人伸手討錢。最煞風景的,是一渾身臭味的人,站在你面前,踟躕不前。那令人窒息的味兒,如煙彌漫不散,遇到這種情況,真是非常尷尬!

最近,我發現在車廂的廣告欄內,選錄美國著名詩人的短詩貼在廣告欄內,有一次,我讀到一首詩,內容是説一個靜寂的夜裏,樹葉不搖動,鳥兒也都睡著了……唯有貓頭鷹的雙眸中黑夜中眨動。

在同一列車上,在那麼令人不快的淒涼的鏡頭,也有那麼生動可愛的詩。從車廂中所見到的,也是這個世界的一個縮影。有痛苦的一面,也有快樂的一面。人自己有權選擇,而不是讓環境來束縛你自己。

(六)詩與口號
前幾天,在車廂內又讀到了一首關於雪的詩,我也注意到作者是史蒂夫(STEVECROW)其中一段是這樣寫:

雪是天地的呼吸,
雪花紛飛
上升、環飛、旋轉而又傾斜,
給人難忘的舞姿!

對照這些詩句與平日所見的下雪的景象,覺得詩人所描繪的既真切而又富於情致。心中有一種説不出的快慰!

我非常欣賞選貼車廂中的詩。藉著這些詩,無形中提高了人們的情操,詩,肯定是比「口號」或是「標語」會産生更加深遠的影響,何況,那些詩的傑作中都包涵著人生的哲理呢?這使我想起,一個好主意,可以造福個人和社會,這一句話的意義。

(作者為本報專欄作家)

  • 「我知道我會再見到他」——基督徒飛行員在華盛頓特區空難中遇難,父親含淚發聲

    「我知道我會再見到他」——基督徒飛行員在華盛頓特區空難中遇難,父親含淚發聲

    近日,美國華盛頓特區附近發生一起嚴重空難,一架美國航空支線客機與美軍UH-60「黑鷹」直升機在空中相撞,造成機上所有人員遇難。其中,客機飛行員山姆·利利(Sam Lilley)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父親在悲痛中表示,兒子的信仰成為他最大的安慰。

  • 專訪:富勒神學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會經驗,啟示亞裔移民教會

    作為一位牧師、教授,Dr. Alexia Salvatierra擁有38年牧會經驗,並在美國的拉美裔移民教會中有深度參與及屬靈影響。在最近接受《基督日報》採訪中,她回顧了自己對拉美移民教會的研究、深入探討了移民教會中代際之間的緊張關系,並分享瞭如何通過對話與和解來跨越這些代際鴻溝。她的觀點不僅對拉美移民教會具有指導意義,對亞裔美國教會也有著深刻的借鑒作用。

  • 贊美之泉2025年亞洲巡迴演唱會將覆蓋5國11城 培育新一代敬拜者

    全球華人敬拜音樂事工贊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近日正式公佈其2025年亞洲巡迴演唱會及暑期兒童敬拜特會行程,涵蓋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多個城市。這次巡迴不僅包括敬拜贊美,還包含敬拜培訓、女性特會及暑期兒童敬拜特會。

  • 狄更斯經典信仰作品搬上熒屏 《萬王之王》預計復活節上映

    由Angel Studios製作的動畫電影《萬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計劃於2025年4月11日全球上映。這部作品以英國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故事為基礎,講述了一位富有想像力的男孩在父親的講述中領略耶穌基督一生的傳奇。

  • 觀點:人工智能與社交媒體,基督徒應如何看待潛在的挑戰?

    在過去的幾天裡,中國AI初創公司DeepSeek以低成本,製作出了類似的人工智能模型,震驚了科技界(以及美國股市)。再往前幾周,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宣佈結束第三方事實審查計劃;2024年末,澳大利亞政府出台了社交媒體年齡限制法,以保護年輕人。技術變革已經主導了2025年的開始。AI對我們理解上帝和社區有何影響,全球基督教看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