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敬羣牧師
(一)宇宙發燒
假如人的身體發燒,豈不是健康亮起了紅燈呢?
去年冬天,温度偏高,普通人並不知道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美國的氣象專家報道説:
因為人類破壞了自然的生態,原子彈、化學殺蟲劑、垃圾、砍伐森林…...這種種的因素,使自然失去了和諧。
前幾年,在TV.上聽到一位專家魏爾生(R. Wilson)指出説:「二十一世紀,温度會比過去增加一度。二十二世紀,預測會增加一度半。」這種宇宙發燒的現象,海洋與河流的水蒸發隨著也增加,豪雨、大雪造成的災害也就愈來愈嚴重。
試想,温度一度又一度的增高,植物、動物,以及人類如何能適應呢?自然的災害愈來愈多,人的生存受到威脅,人類的末日豈不就來臨了麼?
醫治人的疾病容易,醫治宇宙,這不是一件人力容易辦到的事。人原來以為破壞自然沒有關系,想不到會帶來那麼可怕的後果!藉以類推,不要以為破壞別人沒有關系。古人雲:「惡有惡報」,有一天報應臨頭的時候,那是更加可怕的!
(二)真笑、假笑
現代心理學認為--笑是良藥。中國古諺:「笑一笑,少一少」根據醫學一個人開懷大笑的時候,身體的機能就會産生荷爾蒙。而且免疫系統在笑的時候,也會産生更大的能這是何等奇妙的一件事!
在美國,大多數人都生活很緊張,心情沈重。如何能笑得出來呢?一天,與一位有專門知識的護士閑談。她告訴我説:「真笑、假笑都能産生同樣的效果。因為神經沒有分辨真假的能力。」當我聽了她的這一番話深深思考。忽然我想起撥電話,人用手指或是把原子筆倒過來用另一端撥號碼同樣可以撥通。同樣一個人無論是真笑假笑,甚至是苦笑,對身體同樣會得到益處。
所羅門曾經説:「喜樂的心,乃是良藥。」這與中國古諺對照,真是中外同出一源,「笑」與「喜樂」是健康之道,科學倡明的今日,這一健康之道,人也不能提出異議、推翻。
笑吧!倘若不能真笑,早晨起來對著鏡子假笑。如果不能假笑,苦笑又有何妨?
(三)學習飛鳥
範仲淹這位宋代才高志遠的學者,他是為「憂天下而憂」。這與一般常人為著個人的得失而憂顯然是不同的。由此可知,人性都有憂的傾向。
有一次,我聽到一位教育家講了一個故事:説有一位家庭主婦,常擔心小偷來偷東西。
一天晚上,小偷真的來了,她丈夫看見那小偷,對他説,「請你坐下等一等,讓我太太來看看你,她想你已經想了十三年!」
這一幽默的故事,説明「愁緒日冥冥」,頗難脱離。記得有一次我去以色列國,站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據説那是在一千九百多年以前,耶穌曾經向那些在生活中掙紮的羣眾講道的地方:「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麼?」
這一段話,耶穌教人學習飛鳥。一個憂慮的人據醫藥報道會危害肝、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甚至關節炎也是其中原因之一。如果要避免這些危害健康的病因,學習飛鳥,生活肯定會輕鬆起來!
(四)哲學家的比喻
那天在Joy ST.換車時,走出車廂,看見一對夫婦,男的是白人,女的是黑人。他們帶著兩個七、八歲的孩子,也在同一站下車,無意中看見那白人小孩子拉著他的白爸爸的手,黑小孩拉著他黑媽媽的手。他們長於同一家庭,也是生於同一父母,想不到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對自己的認同就有那麼顯著的不同。
德國有一位哲學家史賓漢耳(SCHOPENHAUER)曾經説過一段話。他説種族問題,猶如豪豬在寒冷的冬天,大家擁擠在一起。在孤寂的寒夜,擠在一起的結果,自然彼此可以得到温煖。然而,擠得愈近,彼此就會刺痛,而且受傷,糾纏也就愈多。終於彼此又分離。各自守護自己,在酷寒的夜裏,在地球上凍死了。
史氏這一段話,教人看到種族問題,「近之」或「疏之」都産生不良的後果。這實在是非常棘手的 問題。可惜,哲學家只能加以解釋,卻不能給予解決問題的途徑。
(五)車廂內的兩個鏡頭
紐約的地下電車,有時在車廂中,會遇到乞丐向人伸手討錢。最煞風景的,是一渾身臭味的人,站在你面前,踟躕不前。那令人窒息的味兒,如煙彌漫不散,遇到這種情況,真是非常尷尬!
最近,我發現在車廂的廣告欄內,選錄美國著名詩人的短詩貼在廣告欄內,有一次,我讀到一首詩,內容是説一個靜寂的夜裏,樹葉不搖動,鳥兒也都睡著了……唯有貓頭鷹的雙眸中黑夜中眨動。
在同一列車上,在那麼令人不快的淒涼的鏡頭,也有那麼生動可愛的詩。從車廂中所見到的,也是這個世界的一個縮影。有痛苦的一面,也有快樂的一面。人自己有權選擇,而不是讓環境來束縛你自己。
(六)詩與口號
前幾天,在車廂內又讀到了一首關於雪的詩,我也注意到作者是史蒂夫(STEVECROW)其中一段是這樣寫:
雪是天地的呼吸,
雪花紛飛
上升、環飛、旋轉而又傾斜,
給人難忘的舞姿!
對照這些詩句與平日所見的下雪的景象,覺得詩人所描繪的既真切而又富於情致。心中有一種説不出的快慰!
我非常欣賞選貼車廂中的詩。藉著這些詩,無形中提高了人們的情操,詩,肯定是比「口號」或是「標語」會産生更加深遠的影響,何況,那些詩的傑作中都包涵著人生的哲理呢?這使我想起,一個好主意,可以造福個人和社會,這一句話的意義。
(作者為本報專欄作家)
生活瑣記
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