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灣區研經培靈會已於6月10日至13日每天晚上在三藩市區、東灣和南灣三地分別順利舉行。南灣培靈會的講員是從香港遠赴而來的前建道神學院院長、現任九龍城浸信會榮譽會牧張慕暟牧師。
圍繞今屆培靈會主題「得勝者的吶喊」,有深厚神學基礎及豐富牧會經驗的張慕暟牧師通過講道引導面對時代重重挑戰的信徒,如何能夠建立起堅固的信仰、有力的服事,以至不被世俗環境所吞滅,進而為身邊的人及環境帶來影響。
6月11日第二晚講道的主題經文取自約翰福音15章1-11節,以葡萄樹和枝子為比喻來形容基督徒與主耶穌之間的關係,並如何影響到基督徒生命的質素——結果子或無果子。結果子和得勝者兩者有何關係呢?只有結果子的生命才可以影響別人,影響世界,榮耀神,發出得勝者的吶喊。海水是鹹的,但為何住在其中的魚都沒有變成鹹魚呢?那是因為魚有生命。同樣道理,基督徒若沒有生命,不結果子,就只能被世俗潮流所消化。
四種基督徒:多結果子、結果子、不結果子、堅持不結果子
張慕暟牧師以約翰福音15章,説明瞭四種枝子,即四種不同信仰姿態的基督徒。第一種,是約15:2「凡屬我不結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所描述的「不結果子的基督徒」,要注意的是這類人是屬於神的、已經得著救恩的重生的生命,但卻沒有結出果子。張牧師解釋「剪去」這個詞有兩個含意,一是「剪走」,二是「拿出來、抽起」,而後者的含義應更為貼切。
「剪去的意思不是説會失去救恩,結果子不是一個救恩的問題,而是一個事奉的問題…若一條枝子常浸在泥濘中,很可能會因泥土中的細菌和病毒感染而不能結果子,這時農夫就會把枝子拾出來清洗乾淨。」張牧師説,「有些基督徒信主很長時間,但一直在世俗中打轉,被罪所捆綁,以致不能結出果子。只要我們悔改,除去纏繞我們生命的一切罪惡,我們就可以結果子了,求神來提醒我們。」他還補充,雖然第一種是「不結果子的基督徒」,但仍然是有盼望的。
第二種,是約15:2「凡結果子的、他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代表一些「已經為主結了果子,並因此而自滿的基督徒」。牧養經驗甚豐的張牧師坦言,教會裏面有不少這樣的弟兄姊妹,的確是參與了很多服事,覺得已經足夠了。「神卻不是這樣看的,神知道你可以做更多,祂希望我們為祂多結果子」。張牧師進一步解釋,在我們身上有很多東西不是完全不好的,也是好的,但是如果我們連這些好的都願意放下來的時候,就可以做更多神的工作。舉例説,經過一天忙碌工作之後回家想輕鬆一下,看看報紙,看看電視,是無可口非的,但如果神感動你,你就充滿能力,甘願放棄娛樂的時間,為神做多些工作。張牧師挑戰那些滿足於自己的事奉的基督徒,「樂意被神修理,把本來在你們身上好的東西也都放下來,以為神做更大的工作」。
第三種,是約15:8 「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所説的「多結果子的基督徒」。張牧師説,能夠發出得勝者的吶喊的就是這種多結果子,使父神得到榮耀的基督徒。他們都放下了很多東西,包括好的娛樂興趣或者不好的纏累人的罪惡,好讓神能夠大大地使用他們。
第四種,是約15:6 「人若不常在我裡面、就像枝子丟在外面秙乾、人拾起來、扔在火裡燒了」中講的,「不願意且堅持不被神使用的基督徒」。張牧師説明,這種人只能被神廢棄,跟上面第二種「可以被神修理,以後還可以結果子」的基督徒有截然不同的結局。張牧師從聖經裏面找出幾個人物做例子,有舊約的參孫,神給他很多的才幹和能力,本應可以為神做很多工作,只是他多次犯罪得罪神,神還一次又一次地恩待他,再次給他機會,可是他仍沒有改變,堅持不被神使用。結果,不但神廢棄參孫,連他自己的子民也棄絕他,把他交給仇敵。其他的例子還有舊約的掃羅王,以及新約的耶穌的門徒猶大。
張牧師再次勸告弟兄姊妹説,神是絕對願意我們成為多結果子的人。「無論是結果子的或不結果子的基督徒,只要願意被神修理乾淨,還可以結出更多果子。可是,若堅持不被神使用的基督徒,神只能廢棄他。」
結果子是自然的生命流露
結果子既然這麼重要,那麼如何多結果子呢?耶穌已經向我們説明瞭兩個要訣,第一在約15:2 「凡屬我…」,第二在約15:4 「常在我裡面的…」。張牧師指出,這兩個要訣顯明瞭一個道理「結果子是一種自然的生命流露」;一個基督徒的生命怎樣就會結出什麼果實,好比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
因此,基督徒事奉的果效與世界上其他行業所講的「業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其他的行業中,只要有好的技巧和策略就可以達到理想的業績,表現好就可以得到眾人的肯定,個人的私生活不一定會影響別人對你的專業的評價。張牧師提醒大家,基督徒的事奉的要求卻要超越這些,若沒有好的品格質素,就不能得到見證,沒有資格去事奉。
「教會不只是一個組織,而是有生命的。很多宗教當中,信仰和生命是完全分隔開來的。」張牧師説。他笑言,中國人普遍信奉的民間信仰有非常矛盾的一面,無論是行善的、作惡的都一起去求他們的「神」來保佑他們事事順利,大發橫財。基督教並沒有這種矛盾,是一種有生命力的、講究信仰和生活結合的宗教。
「教會增長」是近十幾年來基督教界的熱門話題。張牧師亦藉此機會呼籲今日的教會,與其花很多時間尋求所謂教會增長的技巧和策略,倒不如更關注信徒本身的生命轉化。上世紀80年代美國教會紛紛轟烈地做了很多有關「教會增長」的研究,但是十年過去了,教會也沒有增長。香港的教會也走了一樣的路,不少香港教牧曾遠赴北美來學習教會增長之法,諷刺的是十年後香港教會所經歷的反而是「負增長」。
他説,「單靠教會增長的技巧和策略,增長是不會來到的。教會中最重要的是信徒的生命,要有生命,才可以真正帶來質的改變,使教會在質和量兩方面同步健康成長。」回顧耶穌時代和最初教會,耶穌和十二個門徒、使徒保羅這些人物一下子就把世界改變過來,他們能夠有這樣的影響力並不是因為有事奉的技巧,而是因為他們裏面真正有生命和品格。
張牧師又講了一個故事來説明。在一宗嚴重的火車意外中,警察調查出事的原因,就盤問了當時的車站訊號員在事發時有沒有搖動訊號燈,車站訊號員很肯定地回答説「有」,後來警察也一直找不到出事原因,事件就不了了之。過了很多年,這位車站訊號員快要離開世界,卧在病牀上的他鬱鬱寡憂,其他人問他所為何事,他才坦白地説,「其實當年那宗火車意外時,我的確有努力的搖動訊號燈,但是我忘記把燈點著了。」張牧師概嘆今日的教會和基督徒也可能有一樣的光景,雖然拼命忙碌地做很多事工,但是生命沒有發出亮光,又常常吵鬧,結果是會出事的。他求神幫助我們明白「事奉是生命自然的流露」。
結果子的生命是要常在主裏面
約15:5 「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這節經文是基督徒都非常熟悉的。一個結果子的生命,首先要與主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常在他裏面,才可多結果子。有基督徒問,我們已經信主了,不是已經是有神的同住嗎?不錯,每位基督徒的確是有神的同住,但是我們卻常常沒有經歷到祂的同在。同住和同在有什麼分別呢?張牧師舉例説明,就好像一對老夫妻,雖然兩口子住在一間屋裏、睡在同一張牀上,但是卻沒有交流、同牀異夢。很多基督徒與神之間的關係也很可能是這樣的,雖然知道祂是存在的,但卻覺得離開祂很遠,生命很秙乾;這並不是因為神不與我們同在,而是因為我們沒有去經歷神的同在。
那麼怎樣可以經歷神的同在呢?約15:7「你們若常在我裡面、我的話也常在你們裡面、凡你們所願意的、祈求就給你們成就」,耶穌在這裏講出了兩個要訣,第一是「主的話常在你們裡面」,第二是「懂得禱告,並且常常禱告」。張牧師説,讀經和禱告是基督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堅持操練才可以保守我們與主之間密切的關係。
相關新聞:
張慕暟牧師灣區主領研經會 詳述結果子的生命特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