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貞博士第四講早堂研經會上以「英雄何竟仆倒」為題,介紹撒母耳的重要和角色。經文選自撒母耳記上13章8至15節,及15章10至23節。
撒母耳記載以色列君王制的開始,以色列向神求和,而神則指責出百姓錯誤的動機,想效法外邦人的君主制。以色列其實遲早會走向君王統治。《聖經》沒否定君王統治,但指出君王雖有軍政大權卻仍要服在神的主權之下,這是撒母耳記的重要主題。
神對掃羅是否太嚴格﹖
以色列人想行君王制其實是拒絕神權的統治,但實情透過人間君王權而進行的神權統治並不容易,以色列首位君王掃羅的失敗就是例子。蔡博士表示對掃羅有憐憫歎息多於定罪,他只犯一次罪就廢掉他另立君王,相反大衞犯下滔天大罪時神卻決意饒恕他。她問:「神對掃羅是否太嚴格呢﹖」
掃羅開始時以謙卑的形像出現,自稱為以色列支派中最小的。他是上帝主動揀選膏立的王,本是沉靜而被動的,後來神的特殊能力降下大大感動他,他自始拋棄過去習慣的認知能力,開始超越自己成為充滿靈力的自由人,並開始能擔國家重任。蔡博士説,君王制非人間的權勢,而有神的靈主導。
接下來掃羅就被眾支派抽籤選中。但當時他藏在器具中,表現出他的被動並對王位不熱衷。後來他領導以色列人,並多次勇抗敵,表現不俗,但神給他的時間似乎不長。這裡蔡博士開始討論有關預定論的問題:如果神預知掃羅會犯錯,且已預備了大衞,上帝是否自導自演呢﹖
掃羅被廢棄
撒母耳記13至15章集中寫了掃羅的罪。掃羅兩次在吉甲違命的故事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沒聽從撒母耳的吩咐等候,卻失去耐性自行獻上燔祭,結果先知重重地責備了他,且告訴他神已另外預備新王的人選。及後他再在吉甲違背神的命令沒有滅盡亞瑪力人。他犯罪因為沒有聽從神透過先知傳遞的話。
蔡博士説有人認為掃羅被廢棄對他並不公平。他在吉甲實在等了七天,撒母耳又遲延到達,正在自行獻祭後撒母耳就到了。有人質疑撒母耳是故意陷害掃羅,定意要捉住他的錯處,以試驗掃羅是否服在自己祭司的權威下。當撒母耳來到時,掃羅友善高興地迎接撒母耳,對自己的行動沒有不安,但遭撒母耳的粗暴對待;掃羅嘗試低聲下氣解釋,因為時間緊迫需要宗教性的軍事行動以振興士氣,並説「勉強獻祭」以表明他不是存心違抗撒母耳的權柄。但撒母耳對掃羅的回應顯得粗暴而唐突,令掃羅措手不及。撒母耳説:「你做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有人認為這應许是奪走掃羅的王位後才宣佈,亦有人認為掃羅可能不知道即使等了七天仍不可獻祭,但不管如何掃羅已沒有機會扭轉局面,故事已將好的牌給大衞了。似乎撒母耳或神似偏袒大衞,掃羅還未弄清狀況已被勾出局,王位已被移交。
神學家布格曼説:「掃羅其實是被耶和華、撒母耳和大衞聯合打敗。」掃羅的罪狀在撒母耳的話中可以知道,當中的關鍵字是「聽從」,這是申命記中心思想,要求以色列人絕對順從。「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的神是獨一的主。」撒母耳上15章1節是撒母耳神學基本的大前提:「撒母耳對掃羅説:耶和華差遣我膏你為王,治理他的百姓以色列;所以你當聽從耶和華的話。」
而2至3節是實踐性的任務:「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説: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在路上亞瑪力人怎樣待他們,怎樣抵擋他們,我都沒忘。現在你要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這經文中「殺盡」及「不可憐惜」引爆了掃羅落馬的地雷,他憐惜戰利品,沒聽從先知的吩咐將它們盡行殺死。雖不能肯定這違命是出於掃羅還是百姓的意思,但仍顯出他們未有聽命。
神説:「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在這裡掃羅很難找到脱罪的藉口,他的解説更令人失望,他不單推缷責任給百姓,犯了以利祭司同樣的錯誤,尊重人過於尊重神,且以獻祭神的藉口粉飾自己的錯誤。更令讀者不安的是他稱耶和華為「你的神」,如此與撒母的信仰劃清界線,與神更遠。掃羅進一步走上自我毁滅的道路。他指出私藏戰利品是為了獻給神,但先知指出獻祭要按神喜悦的方法去作,他説聽命勝於獻祭的信仰核心價值,完全確定掃羅的罪狀:「你既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王。」。
掃羅意識到事情的嚴重,他向撒母耳認罪,承認自己聽從百姓的話,並違背耶和華的命令。掃羅最後扯住撒母耳的衣襟,令撒母耳更殘忍地再提到神將將他的國位賜給比掃羅更好的人,情何以堪!撒母耳與神始終站在同一陣線,表面撒母耳對掃羅不假情面,但其實撒母耳亦是柔腸寸斷,為掃羅撤夜哀求神。但諷刺的是與此同時掃羅正為自己的勝利再立紀念碑。此後撒母耳再沒有主動找掃羅,在他心目中掃羅已死了。
上帝後悔什麼﹖
蔡博士進而討論耶和華説:「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她表示「神會後悔嗎﹖」是神學中預定論的,而預定論需要以信心去接受和欣賞。神的後悔涉及與人的行動,神不單預知人的行動,連神的後悔亦是自己預定的掌控下。她又表示,神的預定主權與人的抉擇之間有無法解釋的矛盾和張力,神學上稱之為奧秘。
她嘗試用電影《Minority Report》解釋自己神學的預定論的看法,電影講述2054年華盛頓首都有先進犯罪防禦系統,犯人犯罪前會被警察制裁,司法部核心的組織中有尖鋭驚察,加上三個超自然女先知的預告系統,他們致力打擊罪犯。其中最優秀的警長由名演員湯告魯斯飾演,他將所有的熱情投注在系統中,但被人陷害反成為被人追捕的嫌疑犯,因此他必須在36小時找到證據證明自己無辜。在他逃避追捕的過程中發現到先知的預告能有與人的反應間有神秘的張力。故事中他講了一句:「你仍舊可以選擇,你永遠有翻身的機會。」
她指出雖神預定一切,但掃羅仍有悔改機會。就像士師記的參孫與新約的猶大是否有機會得救的問題,亦涉及「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敏感神學課題。對於掃羅的得救問題有人認為神只棄絕掃羅作王,未棄絕他這人,但蔡博士不滿足於此答案,她繼續帶大家從一事件中找出線索。
掃羅仍然拒絕神透過先知所説他王位將移交別人的話,神則透過先知棄絕掃羅,但掃羅將一切歸咎於神。蔡博士提到「哈拿之歌」,這是整本聖經歷史救恩的詮釋,哈拿如此説:「耶和華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陰間,也使人往上升。他使人貧窮,也使人富足,使人卑微,也使人高貴。」但驕傲人將自己阻隔在救恩的門外,掃羅遠離神,有惡魔三次攪擾他,或是讓他陷於道德靈性罪惡,或預告他的命運,令他感到困擾不安。大衞因此被召到掃羅那裏為他彈琴,結果引發受膏君王殺害受膏君王的劇情。「掃羅殺死千千!大衞殺死萬萬」的話令他幾近發瘋。他忘了他的對手不是大衞,而是上帝。蔡博士感歎掃羅上台時謙卑低調,對王位和權力無野心,但初嘗權力的滋味時就難於割愛,坐在王的寶座上就難以下來。
上帝提供歸回之路
蔡博士將大衞犯罪、先知拿單向當面指出他的罪一事,比較出兩個君王都被指出有罪,但不同的是大衞認罪被接受,他的王位繼續有效。聖經沒有解釋棄絕掃羅、接納大衞的理由。上帝是否對掃羅太嚴厲呢﹖
想與造物主一較高下是一切人類苦難的悲劇根源。掃羅不自量力,用自己的力量想抵抗上帝,反之大衞誠實面對自己的過犯,並抓住神的應部C雖然大衞犯的罪甚重,甚至比掃羅貪戀戰利品更重,但蔡博士指出:「在神看來罪無分大小,上帝給人的回歸之路一定有把握。」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人仍有翻身的機會。「這是人手中永遠有效的皇牌,恩典就是人永遠可以在神面前撒嬌,即使大衞犯錯很多,但他向神撒嬌到底;掃羅與神只有工作的關係,他最大的致命傷是他不願意進入上帝為他預備的避難所,不接受神為他預備的下台階。」
她又提到另一個電影《魔戒》中負責送魔戒的佛羅多布運送魔戒的過程越來越辛苦。其實《魔戒》講述人對權力的慾望,越接近權力核心的人越容易陷入軟弱,任何人亦無法倖免權力的試探。歷世歷代有權力的領袖誰有更多的權威,但亦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莎士比亞《亨利王》説:「戴王冠的頭不容易,隨著偉大而來的是多麼難堪的地位﹖」作為君王多少人間樂趣都要放棄,對大衞如是,對掃羅亦如是。説到這裡,蔡博士帶領大家作禱告結束早上的講道:
「天父,你知道我們的脆弱。面對權力的試探我們往往最後逃離現場,明知權力危險仍不願放手。掃羅謙卑地上台,但一旦初嚐權力的滋味就再也無法下台。你話語的鏡子照出我們的本相,希望透過經大被你提醒和光照。我們每個無論大角色小角色,希望因著聖靈而得到提醒。求你保守這裡的每一位都能有正常的團契生活,不做獨行俠,有人提醒,學習交託和放手,並願意在你給的下台階走下台。」
相關新聞:
[研經會之一] 蔡麗貞:要學會放手 教養下一代交託神
[研經會之二] 蔡麗貞:「約櫃流浪記」vs「耶穌受難記」
[研經會之三] 蔡麗貞博士:約櫃再顯神威!
[研經會之五] 蔡麗貞博士:成為靈裡健康的「恩典之子」
[研經會之六] 蔡麗貞博士:愛情果如死之堅強﹖
[研經會之七] 蔡麗貞博士:最令大衞心悦誠服的女人—亞比該
[研經會之八] 蔡麗貞:以父之名—宗教與政治界線
[研經會之九] 蔡麗貞:驚爆七日—基督受難前的權力交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