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文章:国人心灵空白 宗教信仰"渴巿"

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人对内在心灵需求呈「井喷式」的增长和追求。
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人对内在心灵需求呈"井喷式"的增长和追求。

各种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人对内在心灵需求呈"井喷式"的增长,一篇发自中国《南方周末》的文章探视了西方的心理学、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世界各地的宗教体系在中国国人心灵上多元繁荣的景象。

数据背后下的中国属灵需求

需求是因焦虑而起。从广东一家从事团体心理治疗的中医院不到十年间就诊人数从七千人激增至五万,到全国性的官方的统计,2007年中国罹患抑郁症的人数为三千万,但到了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更令人咋舌,各类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数已经超过一亿。据悉,中国在抑郁症、焦虑症和精神分裂的发病率都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而在互联网上,各种专注心理服务的平台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在国外称为"自励自助"的产业(self-help industry)其用户数量和范围的增长更是惊人。

幸福停滞困局:人们渴求一种内心的宁静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都活得并不幸福",原本满有活力的心灵早已失去了弹性,人们开始对“Who am I?”(我是谁?)提出深切的思考。而正当中国经济高速崛起,"幸福"的话题亦被密集的讨论,中国社会正如学术界所认为的处于"幸福停滞困局",以北京、上海等为首的一线城市更堪称"幸福感的低谷"。

文章又提到,在新中国成立的30年人们忙于政治争论,在过去的30年人们忙于经济发展,而今后30年,精神信仰的需求则会越来越大。正如牛津大学心理学系著名教授马克·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的提醒,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所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中国人在快速变化和普遍焦虑的时代中,急切获得一种保持内心宁静的方式。

重新审视对精神世界的认识

无论是蔚成潮流的"佛学热",还是佛珠、佛像等各式变相的精神产物,抑或在市场上火热非常的寺庙禅修活动,早已与过往的不同,不仅知识阶层越来越高,年轻人越来越多,而且会用更加理性的方式看待生命,甚至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甚至科学实验来重新认识精神世界,当中不乏"九十后"群体。

对比上一代"寻找无门",只能抱著怀疑的眼光接触这看似"不科学"的领域,现今的年轻人在一个价值多元、物质丰富,个性自由的年代,不仅对心灵成长、内在探索没有抗拒感,反抱有更高的兴趣。

让信仰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而随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三句讲话,以及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对"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的诠释,坊间、学界和宗教界人士等纷纷把目光投向"人民有信仰"上。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提到,所谓宗教"脱敏",就是说不再用一种不正常的眼光来看宗教,而是让宗教重新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普度大学教授杨凤岗指出,处于空白阶段的中国年轻人的信仰市场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信仰体系来"抢占"。

最后,文章提醒中国人曾经对宗教有错误的认知,对宗教文化也存在盲点,然而中国社会需要对宗教会有新的认知,"科学和宗教并不对立。从某种意义上讲,科技越发达,宗教也会随著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