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传奇色彩的后印象派大师梵高,除了绘画天赋卓绝之外,生平还蕴藏著鲜为人知的信仰面向,透过梵高的亲笔信件揭开他对永恒生命的炽热追求,名画《星夜》更喻表神的恩典胜过死亡,艺术巨作现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出。
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荷兰津德尔特(zundert),1890年7月29日逝世,年仅37岁。梵高为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艺术作品从1885年《吃马铃薯的人》,1888年《夜晚露天咖啡座》、《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889年《星夜》、《梵高自画像》,以至1890年的《麦田群鸦》、《杏花盛开》;《囚犯放风》则在1890精神病院期间创作,皆为不朽的画作。
书中揭露梵高相信死后有永生
除了画家以外,梵高被揭露另一个身分,他于1875年至1880年间担任传道人,及至1880年,他的内心仍然坚持信仰,包括对耶稣的委身、对圣经的尊敬、对天国实现在人间的信念、对穷人的关怀,并且相信死后有永生,上帝会赏赐给像他这样在世饱受苦难的人。
哈维契克博士(Dr. William J. Havlicek)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在《梵高不为人知之旅》(Van Gogh's Untold Journey)一书向世人介绍了梵高和基督的关系是何等密切,并且解释了梵高被误解的原因。
哈维契克花了15年时间研究超过900封梵高的信件,发觉梵高不是外界认识他只有疯狂的一面,原来他的真实个性中尽显无私忠诚,一生活出福音的真义,就是彼此相爱。同时,外界误会梵高离弃基督信仰,其实他与教会关系的绝裂源于对两位令他景仰的神职人员失望,但他仍坚守信仰。
梵高并且在写给弟弟西奥的信中强调:"相信神是为了爱的必要条件"。对他而言,信仰并非是盲从神职人员的教义,而是体验到神的存在,一个活跃的存在,激发我们以坚定的爱持之以恒。
《星夜》喻表神的恩典胜过死亡
信件还揭露他在生命最后三年创作了大量基督主题作品。他的作品《星夜》(The Starry Night)灵感来源于雨果的《悲惨世界》,表现出对救赎的主题,描绘星光胜过罪恶的意象。《星夜》中的星像花一样散落,在天地间互动,仿如天堂行在人间。画中的星光意味著梵高对罪的看法∶罪的黑暗、内疚和死亡都被神的恩典所胜过。
梵高的作品还出现了《圣经》好撒玛利亚人、拉撒路复活、撒种的比喻等故事,显示出他在作品中明显表达了对福音的兴趣。
印象派诞生150周年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与英国国家美术馆合办,在香港首次举办英国国家美术馆绘画艺术珍藏展。当中展出50位艺术大师创作的52件世界顶尖艺术珍品,跨越400多年的西方艺术历史,包括梵高的画作;展览日期至4月11日。
今年亦为印象派诞生150周年,在台湾华山191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举行"印象派150周年光影展",展出19位印象派画家,包括梵高、莫内、高更等作品。印象派源自1860年代法国开展的一种艺术运动或画风,特色是笔触未经修饰而显见,构图宽广无边,尤其著重于光影的改变、对时间的印象,并以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做为描绘对象;印象派的命名源自莫内于1874年的画作《印象·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