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奧巴馬首次中國之行已於當地時間18日正式結束。時事評論普遍認為,奧巴馬向中國領導層提出人權問題只是點到即止,應更加積極爭取。
奧巴馬出人意表 向中國強調人權價值
據《世界日報》專欄作家邱鴻安分析,奧巴馬於上海面向中國500多名大學生,直接提出人權、自由等核心價值,立場鮮明。
「他要説的是美國的核心價值,例如人權和自由,而且他在説這些價值時,把話説得非常明白,已達義正詞嚴的程度,因此雖然不至於直接批評到中國的人權自由表現,但話中的含意卻已十分明白。」
邱鴻安指出,奧巴馬訪華前,不少維權組織批評他爲了維護中美關係而軟化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特別是「今年春天希拉莉訪問北京時,他的對華態度已通過她傳達得十分清楚——為了兩國在經貿和反暖的合作,不能不放下導致兩國關係緊張的人權議題。」然而,奧巴馬今次在中國表明了鮮明立場,「令人感到意外」。
奧巴馬團隊認為,總統在與胡錦濤非公開會談中「毫無保留」。白宮東亞事務辦公室主任傑夫-貝德表示,奧巴馬在人權問題上對胡錦濤所説的話,是他從事美中關係工作30年來所聽到的最坦率之言。
奧巴馬説:「跟我昨天在上海時一樣,我向胡錦濤主席談了美國的基本信念,即人人都有某些最基本的人權。我們不認為這些原則是美國特有的,它們是普遍的權利。各國人民,各個少數民族和宗教少數派都應該享有。我們兩國同意在定於明年年初舉行的人權對話中繼續推動這種討論。」
對於美中定於明年年初舉行雙邊人權對話,美國國會一些兩黨議員表示歡迎。
奧巴馬應施壓中國 落實改善人權
一些人權組織及維權人士則認為,表明人權價值不足夠,奧巴馬仍必須更公開、更明確和更積極地在人權問題上向中國施壓,以促中國落實改善。
中國維權人士、家庭教會的領袖範亞峯博士説,在弘揚美國基本價值觀方面,奧巴馬總統應該繼承前人的傳統。
範博士説:「美國以及美國的元首,對中國的法治人權具有重大的影響力。但是,在怎樣運用這種影響力,怎樣去堅持原則,而且又恰當地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剛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奧巴馬,應該向深受愛戴的美國建國之父林肯總統及列根總統學習,並且可以向小布殊先生學習,學習小布殊堅持原則,推進宗教自由的勇氣和智慧。中國一些人對奧巴馬抱有期待是可以理解的。」
奧巴馬訪華行程中,美方有意安排他與中國維權律師見面,但最後不了了之。此次本被安排見面的背景維權律師莫少平表示,奧巴馬應該利用和胡錦濤主席見面的機會,提出國際間對中國人權,包括言論、新聞和宗教自由等問題的關注。
大赦國際亞太部主任紮裏非向《美國之音》透露,對奧巴馬的表現評價好壞參半。一方面欣賞他確實提出必須對人權問題更多的關注,「但同時並沒有聽到美國是否會促使中國切實地去改善人權狀況」。
中國當局越來越無視外國施壓
紮裏非指出,以往中國在美國總統訪華前通常會象徵式地釋放一兩個有名的異議人士表示善意,但今次面對奧巴馬訪華,中國當局不但完全沒有類似作為,反而幾個月前就開始監控和拘捕異議人士。這反映出中國當局越來越有信心,不會在人權問題上受到來自國外的壓力。
他説:「奧巴馬總統的訪問有兩點含意。第一,國際社會對於是否向中國政府提出人權問題已經越來越感到猶豫;第二,中國政府已經越來越有把握可以侵害人權卻不受指責。」
另外,亦有評論指,中國對美國總統的款待大不如前,不像以往要盡力博取美方的好感。《華爾街日報》指出,雖然奧巴馬在上海向學生提到人權,但該演講只是在上海地方電視台播出,只有很少的人能夠看到;比起1998年克林頓訪華時獲得中央電視台一次不審查的現場採訪成強烈對比。
2002年,前總統小布殊對中國大學生發表了一次演講,讃揚了政治和宗教信仰自由,那次的演講也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華爾街日報》分析:「相比之下,眼下美國的地位遠沒有以往訪華時那麼強。」
今次是奧巴馬首度訪華,因此他對中國人權的態度特別備受關注。在他訪華之前,中國一些著名的家庭教會如北京守望教會、上海萬邦宣教教會都持續受到打壓,同時不少維權人權也被監控或拘捕。
國際人權組織對奧巴馬訪華表現評價好壞參半
田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