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重新接纳为中国传教和教育事业摆上自己的司徒雷登

【综合报导】说起司徒雷登,很多华人,特别是在中国内地成长的中国人会想起毛泽东那篇流传甚广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曾把司徒雷登这位传教士当成是美国侵华政策的代表。但如今,经过历史的沉淀之后,人们开始更多认识到真实的他并重新肯定与接纳他。日前,也有不少华人媒体如『星岛环球网』以及中国内地等不少媒体都更多对其进行报导,重新追思其对中国传教与教育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

看历史,原来司徒雷登曾经希望自己的一生从生到死都要在中国,他不仅爲福音热心,还在中国人民需要帮助的各个方面上全然牺牲自己,他在中国的50年就犹如一粒麦子的死掉,而结出了许多的果实。

著名历史学家林孟熹这样评价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他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産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

司徒雷登曾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1876年6月生于中国杭州, 1962年9月病逝于美国,时隔46年后,于2008年11月17日,他的骨灰终于如愿得以安葬在杭州半山安贤园,他的梦终于圆了。

司徒雷登的早年及其父母

1869年,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约翰牧师来到杭州传教,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城市,直到1913年终老于西子湖畔。司徒雷登的母亲玛丽随丈夫来华后,热心教育事业,曾创办女子学校。夫妇二人和司徒雷登的一个弟弟都葬在杭州九里松墓地。

1876年,司徒雷登在杭州下城区出生,说著地道的杭州话,和中国的小伙伴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11岁时,他被送回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在伯父家寄居,邻里小孩都称他是个不会说英语的"怪物"。等司徒雷登大学毕业时,他已精通英文、中文、希腊文,也对基督教神学有很深的造诣。

1904年,司徒雷登以美国长老会宣教士的身份携新婚妻子回到中国杭州,这个他出生的地方又一次成爲他生命的新起点,并把自己半个世纪的时光都留在了中国。

半个世纪的中国传教生涯

再次回到中国后三年半里,司徒雷登先后在杭州及周边地区传教和到教会学校任教。

1908年,司徒雷登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0年,他就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1918年,他编纂了《新约希汉英辞典》。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司徒雷登又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南京的特约记者,见证了中国大转折时代风起云涌的历史,撰写了不少新闻报道和评论。

1919年,他成爲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并主持燕大校务工作达27年。

在任燕京大学校长期间,司徒雷登爲该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四处募捐,爲燕京大学在北京西郊建造了一所宫殿式的美轮美奂的新校园。

爲提升燕大学术地位,司徒雷登还花重金延请中外著名学者来燕大任教。1927年,燕大与哈佛大学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学社,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发展成爲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

燕京大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其中,在两院院士中,燕大学生有52人,另外还有著名校友包括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奖的黄昆、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女作家谢婉莹(冰心)等。

1946--1949年司徒雷登曾任美国驻华大使。1946年,他被授予"杭州市荣誉市民",并拿到了象征荣誉市民的金钥匙。如今,这把金钥匙还静静地躺在耶稣堂弄司徒雷登的故居。

1949年,政治的变故迫使司徒雷登离开了深爱著的中国。他常说人生中的很大遗憾就是没机会再回中国。他希望回到中国更正一些事情。可惜司徒雷登没能等到这一天,就于1962年9月19日在华盛顿病故,享年86岁。

去年,司徒雷登骨灰安葬在杭州的当天,燕大的校友们爲这位老校长献花,很多人当场互相分享和见证著司徒雷登的事迹,以表示欢迎这位深爱著中国的老传教士返回自己的家乡。

人们对司徒雷登的再次接纳也反映了他们对基督教与传教士很多由误解与反感到中性与肯定的态度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