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调查: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呼吁父母无条件接纳

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父母无条件接纳提升自尊感
7成青少年想做回自己 父母无条件接纳提升自尊感

突破机构发布调查,近八成(78.3%)青少年以父母对成绩期望设定目标,近6成以成绩定义自我呈"条件式自尊"倾向。研究指出,条件式自尊削弱自尊感,无条件接纳有助提升自尊及展现真实自我。

突破机构于2022及2024年分别进行《家长期望与青少年条件式自尊研究》及《青少年生活状况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我成长发展,访问对象为10至29岁青少年,分别收回744及758份有效问卷。

自尊感低:近6成呈"条件式自尊"

调查发现近6成(58.8%)青少年呈"条件式自尊"倾向,例如"我读书成绩一般/揾钱少,就算其他方面做得好,我都唔觉得自己掂"。青少年愈有"条件式自尊"倾向,愈以社会期望为目标自我增值、愈感到学业或工作压力、自尊感愈低。

调查亦指出,平均89.0%青少年经验"他者接纳",即别人包容自己,例如"我试过同比我叻既人合作,佢地无睇大家既能力差距,觉得我都可以帮到手",这有助提高自尊感。

此外,平均76.0%青少年理解父母对成绩的期望,78.3%将父母对成绩期望设定成自己目标,37.9%青少年追求父母期望时有"努力无效感",认为自己"点努力都做唔到"。

7成青少年想做番自己」

研究进一步探讨青少年实践真实自我。结果发现,73.9%青少年想"做番自己",即保留原来个性特质生活、做决定。然而,56.4%青少年表示因为要符合别人期望而未能做到。74.4%青少年表示他们的不同面向(如习惯、性情)不被欣赏,80.1%青少年会在别人面前"收埋自己",为因满足别人期望而不能展现自我的不同面。

父母无条件接纳提升青少年自尊感

突破机构事工研究及发展部高级研究干事林俊杰指出,研究显示香港父母普遍接纳子女,但青少年仍以父母对成绩的期望为目标,形成"条件式自尊"。这种倾向以成绩高低决定自我价值,削弱了自尊感。真正的接纳是无条件接受子女本质,有助青少年展现真实自我,肯定自己有价值。

突破辅导中心经理廖晖清认为,青少年在父母的期望中成长,内心常有自我挑剔的声音。即使关系良好,父母的期望也成为了青少年的目标,他们渴望达到甚至超越这些要求,以获得父母的肯定。父母的无条件接纳是提升青少年自尊感的关键。

廖晖清指出对父母的挑战是:"我能否很纯粹地爱自己的子女,无论他们的学业成绩或工作成就如何,我爱子女的本身,而非爱子女的成就表现。"

  •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性别转换"

    近日缅因州一位母亲起诉了女儿就读的学校,原因是学校刻意隐瞒她女儿性别焦虑的情况,并采取行动推动她进行性别认同的"社会过渡"。

  • 2025圣经公会报告:美国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阅读《圣经》

    根据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发布的2025年《圣经现况》(State of the Bible)报告,美国阅读圣经的人数在经历多年下滑后,今年再次出现显著增长,与2024年相比,多了将近1,000万人投入读经。此外男性各每一个世代的圣经使用度都有明显提升。

  • LGBTQ合法将转化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律师促教会警醒

    基督徒关怀差会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创办人、英国律师安德利亚·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韩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对英国社会所带来意识形态的改变,并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其言论值得关注。

  • 前女同志沃宁:灵肉割裂的理论如何伤害LGBT群体

    香港性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梁海欣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位过去曾经是女同性恋者的伊莉莎白·沃宁(Elizabeth Woning)的观点。沃宁曾坚信"同性恋不是罪",后来明白同性恋理论残缺之处,从同性恋的意识形态走出来。

  • AI专家Moses Wong访谈(四):AI实用指南——教会篇

    生活在AI启蒙的时代,基督徒仍要努力将AI在神的国度上被使用。作为基督徒科研专才及AI专家,Moses Wong为教会提供"实用指南",教会如何运用AI、AI的可靠性以及使用时有何要注意的地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