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論者指出社會轉變急遽,文化潮流旦夕更替,教會應與時俱進,勉力追趕潮流。梁家麟院長在《建道通訊》發文,認為説法未盡符合事實,並提出解決之道。
教會與時代脱節是否屬實?梁院長認同社會和文化潮流正快速轉變,但不代表每個人都與時俱變,正如他在八十年代喜歡林子祥,直到現在仍未轉換偶像,而與他有相同口味的人仍有很多。儘管林子祥隔年回港舉行三場音樂會,全部都爆滿,又或張學友、郭富城各有其多年的忠實粉絲。因此他認為宣稱「教會若拒絕改變,便與時代潮流脱節,便自絕於社會和民眾」的説法非全面允當。
他指出,即使堂會出現老齡化也不是問題。若一間教會最擅長做老人事工,並積極向老年人傳福音,每年有百數十新人加入,這間教會也可興旺發展,而老年人的羣體,不一定是死氣沈沈,甚至主日學的熱烈討論氣氛可更優於各自埋首打機的青少年主日學。
此外,常常有人宣稱:我們便是時代,我們便是社會;不從我們的,便是反時代與反社會,他強調「真相」是:有不同時代和不同社會,沒有任何羣體能壟斷一切,即使年輕人也有千百種亦不應將他們「樣板化」或標籤化。
現時香港的問題是多元而對立,互視對方為異端,缺乏包容的心。梁院長指出面對分歧分化的信徒羣體,教會只有兩個出路,就是多元與包容。
由於多元羣體需要多元化的牧養,無論從佈道、栽培、訓練以及事奉實踐都按不同年齡、不同需要提供適切事工。他提到有許多教會實踐「分齡牧養」,分不同牧區,由牧者與信徒組成不同牧養的團隊,有教會亦以多堂不同禮儀與風格的崇拜,甚至採取小組與團契並存的混合模式。
對於有人指出分齡牧養有其弊端而提出合一的模式,如兒童、青少年與成年人合併崇拜的成功案例,但梁院長相信「多元化」是一個無法逆轉的大趨勢,香港難免造就「劏房教會」——即同一屋簷下,幾個相對獨立的單位平行共存的情況。
他表示教會和信徒應學習三方面:第一要接納多元事實,除去統一理念,不要執着整齊秩序的美,放下原則與應用、真理與形式相混淆的傳統和神學,接受「納雜」的現實,學會在多元化羣體中自處,停止互相批評攻擊,專注做自己喜好和能力的事。
第二要創造多元空間,主動開創空間,供不同文化羣體在教會裏共生,讓不同羣體有發言空間,共同參與教會的整體性領導。第三要締造共贏關係,少説話,多做事,努力製造成功經驗,而非指「別人錯了」和「自己對了」,提醒教會減少口號,拒絕「表態文化」,尋求共識,求同存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