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与世界-潘霍华与汉语神学"

继承基督信仰精神 至今他仍向教会说话
在廿世纪的西方神学家中,潘霍华是影响华人教会最为深远的一位。他的著作《狱中书简》、《团契生活》、《追随基督》、《耶稣基督》、《创造与堕落》等都引起了华人教会界,包括中国大陆教会的回响。

台湾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举办的国际研讨会,与世界同步纪念这位殉道者的百年诞辰,意义非凡。会议主题为"基督与世界:潘霍华与汉语神学",旨在讨论这位身处德国纳粹最为艰难时代的思想家,如何在信仰行动与神学思想之互动中,发展出革命性的行动和思想,包括"追随即赴死"、"及龄的世界"、"分担上帝的苦难"、"非宗教的基督教"等。

王贞文教授-"孤独的操练"
3月18日早上,由台南神学院王贞文教授发表了"孤独的操练──探讨神学家潘霍华由《团契生活》到《狱中书简》的书写过程中的灵性历练"。王贞文表示,孤独的状态可能是隔绝与疏离,但是却是一种深遂的灵性经验:人在孤独中成为祷者,与上帝会遇,人在孤独中可能会锻炼坚强和真实的自我,可以胜过试探。

二十世纪的德国神学家潘霍华,时代冲击著他的神学生命,他选择不波逐流的锐利思考,把受到纳粹狂潮冲击而几乎毁灭的德国基督新教稳定下来。王贞文把潘霍华的"孤独"处境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当纳粹掌政时,很多教会把国家领袖当天神崇拜时,潘霍华却所告别原本他所认同且看重的教会团体,走上自己的路,这样的孤独是起因于对他者的关怀,对他人及这个世界涉入很深的情况下的孤独。以后又在认信教会的传道人训练中,在团契生活中学习孤独的能力。

第二阶段从他旅美日记中流露出来,潘霍华在美国作出重要决定时没有一个朋友在身边,他的日记中充满自省与不安,他希望在国家正处在艰难的历史时刻,能和自己的同胞在一起。他选择了这条不荣美的道路,是一条孤独的路,为了涉入一个大的群体,担当时代的使命。

而最后一个阶段,是潘霍华在狱中时,强迫地经历到孤独。在狱中他又写了"我是谁?"一诗,他成为了一位祷者,与真实的我相遇,也孕育著对指向上帝的超越力量。在这受苦的阶段,离开了团契的保护和扶持,单独地面对上帝,进入一个独特和全新的境界,对潘霍华来说,是灵性的体验上一个奇妙的转变。

周学信教授-"潘霍华的非宗教基督教"
接下来,周学信教授发表了"潘霍华的非宗教基督教"的论文,"非宗教的基督教"是潘霍华神学中最具争议的主题之一。周学信表示,若不明白潘霍华神学以基督论为中心,必定会对他产生误解。对潘霍华来说,用非宗教方式来诠释,即是用基督论来诠释。潘霍华倡议的基督教信仰,并非"反宗教"的,而是"非宗教"的。潘霍华并不是用宗教,而是尝试根据非宗教,来了解做人的意义。

周学信分开两个部份来诠释,包括陈述非宗教基督教的内容与意义,以及探索非宗教基督徒的生活原则。他说,潘霍华的非宗教基督教观念,并没有拒绝教会的观念,他在教会里面找到价值,但同时呼吁教会改革,而非宗教基督教应该被视为一个更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