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神學家潘霍華百歲誕辰週年,各地華人教會陸續舉辦系列的紀念活動,透過這位先賢的信仰遺產,再思委身基督的信仰如何落實於公共空間。
迪特里希‧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生於1906年2月4日德國佈列斯盧,1945年4月9日因被控參與謀殺希特拉而被處死。39歲的一生,他的神學、屬靈生命與社會行動,影響後世深遠。他留下豐富的信仰遺產,諸如《聖徒相通》、《行動與存在》,以及被稱為三部曲的《追隨基督》、《團契生活》和《倫理學》等,這些關於基督信仰的著作不僅影響了當時社會對信仰的看法,而且將會繼續影響那些對抗趨勢潮流的二十一世紀基督徒。
廿世紀民主自由和人權的觀念漸趨成熟,政教關係仍然是一個爭論的焦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政教關係的緊張,帶來潘霍華等在這方面的重要反省。他在《倫理學》、《教會與猶太人問題》等文中論及政教關係,認爲教會和政府是社會上分離而又互相關連的兩個個體,其中一方面試圖去佔有另一方面就忽視了神國與地上國的關係,就是教會約束政府,而政府又約束教會。
台灣率先舉辦紀念潘霍華的活動。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與校園福音團契在05年10月份開始陸續舉辦多場的展覽、系列講座和座談會等,包括講解「潘霍華思想遺產與二十一世紀神學」,介紹潘霍華著作和導讀,潘霍華生平圖片展和説明,還有座談會分享「潘霍華思想對我們的信仰意味著甚麼」;出版潘霍華著作,出版「潘霍華與追隨基督的人」和「納粹時代的神學家:潘霍華」專輯,還有一場國際學術研討會,題爲「基督與世界 - 潘霍華與漢語神學」。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和基道出版社在2月4日舉辦一場「潘霍華百週年誕辰紀念講座」,題為「基督進入世界」,講解潘霍華的社會倫理。籌辦這次講座的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表示,希望用潘霍華他不畏納粹強權、身體力行的美善精神勉勵信徒,在政策問題、貧富懸殊、同性爭權問題、種族矛盾、禽流感與各種天災頻仍的環境下,帶著盼望迎接新年,在黑暗中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