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生于1906年2月4日德国布列斯卢,1945年4月9日因被控参与谋杀希特拉而被处死。39岁的一生,他的神学、属灵生命与社会行动,影响后世深远。他留下丰富的信仰遗产,诸如《圣徒相通》、《行动与存在》,以及被称为三部曲的《追随基督》、《团契生活》和《伦理学》等,这些关于基督信仰的著作不仅影响了当时社会对信仰的看法,而且将会继续影响那些对抗趋势潮流的二十一世纪基督徒。
廿世纪民主自由和人权的观念渐趋成熟,政教关系仍然是一个争论的焦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政教关系的紧张,带来潘霍华等在这方面的重要反省。他在《伦理学》、《教会与犹太人问题》等文中论及政教关系,认爲教会和政府是社会上分离而又互相关连的两个个体,其中一方面试图去占有另一方面就忽视了神国与地上国的关系,就是教会约束政府,而政府又约束教会。
台湾率先举办纪念潘霍华的活动。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与校园福音团契在05年10月份开始陆续举办多场的展览、系列讲座和座谈会等,包括讲解"潘霍华思想遗产与二十一世纪神学",介绍潘霍华著作和导读,潘霍华生平图片展和说明,还有座谈会分享"潘霍华思想对我们的信仰意味著甚么";出版潘霍华著作,出版"潘霍华与追随基督的人"和"纳粹时代的神学家:潘霍华"专辑,还有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题爲"基督与世界 - 潘霍华与汉语神学"。
香港教会更新运动和基道出版社在2月4日举办一场"潘霍华百周年诞辰纪念讲座",题为"基督进入世界",讲解潘霍华的社会伦理。筹办这次讲座的教会更新运动总干事胡志伟牧师表示,希望用潘霍华他不畏纳粹强权、身体力行的美善精神勉励信徒,在政策问题、贫富悬殊、同性争权问题、种族矛盾、禽流感与各种天灾频仍的环境下,带著盼望迎接新年,在黑暗中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