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院如何更好塑造適時代與教會所需的工人?在華福最新一期的《教牧分享》中,區應毓牧師根據耶穌所推行的羣眾與小組兩大訓練模式來撰文探討這個熱門話題。
加拿大華人神學院天道學院院長區應毓牧師以耶穌基督在世時的事奉作為楷模來探討有關羣眾與小組的訓練模式,並以持平的態度將這兩個訓練模式加以定位。
熟悉《福音書》的人都知道,主耶穌事奉初期的焦點是在羣眾中宣講福音,並見證神國的來臨。但面對數量龐大的羣眾,耶穌是如何去培育合適的工人來牧養他們呢?
區牧師表示,到了一個階段時,主耶穌的事奉焦點逐漸轉型,由羣眾的事奉漸轉變為集中在門徒的訓練上,這在《馬可福音》第三、四章有所體現。
耶穌開始花更多時間在祂所選立出來的12個門徒上,不僅帶著他們一起在羣眾中服事,還以身作則向他們示範。耶穌寄望將福音遍傳的重任託付和傳承給12門徒以及他們所訓練出來的後繼門徒。
所以,在區牧師看來,在耶穌開始在羣眾服事的初期,已經認定小組門徒訓練的重要;否則,祂不會花上絕大部分的時間在這些12門徒上。
區牧師還表示,神的工作與神的關係是事奉者的基礎,神的工人若沒有神的同在,其生命沒有和神在一起,就沒有工作的果效。
那麼,老一輩的神的工人如何把自己的生命傳承給下一代?在他看來,牧人的屬靈生命、內在品格、事奉心志、牧會態度等內在生命要素是不能以羣眾教學方式大量製造。
但小組教學能發揮身教、互動、言教的職能,有助師生的關係可以進一步發展成同工的關係,從而達到生命影響生命,將導師的生命傳承給下一代。
小組教學在牧者生命傳承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區牧師還補充説,神學院所訓練出來的工人將來要在人羣中事奉,他們不能脱離羣眾。
所以,小組訓練或小班教學最終目的是讓受訓者更有效地在人羣中服事、很好牧養他們。
從耶穌的事奉看如何塑造適切教會所需的工人
田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