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聯會培靈會論偏見:陳謳明:少少行動打破千百年仇恨

華聯會培靈會論偏見:陳謳明:少少行動打破千百年仇恨
華聯會培靈會論偏見:陳謳明:少少行動打破千百年仇恨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11月1至7日舉行第29屆培靈奮興大會,主題「天國的使命──從路加福音看耶穌的訓導」,陳謳明大主教在第二天以「打破偏見」為題,引用路加福音4章21至30節,提醒我們小心對人對世界存著偏差,盼人被福音光照看到光明:「少少的行動可打破千百年的仇恨!」並希望這種精神存在教會之中。

香港聖公會教省主教長陳謳明大主在講道中指出,耶穌在安息日進入會堂傳道,被要求給一段聖經,耶穌所講正是應驗彌賽亞來臨(路加福音8:18、21節)。彌賽亞就是猶太人一直夢寐以求出現的人物,以賽亞先知説當彌賽亞來臨的時候傳福音給貧窮人、宣告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看見、受壓迫的得自由等,然而耶穌受人藐視指祂「不是約瑟的兒子嗎?」

民眾的論述基於強烈的偏見,一方面等待耶穌來臨拯救他們,另一方面嫌祂的出生卑微,這叫做「偏見的重疊」,耶穌回應沒有一個先知在本鄉受到歡迎,意思是祂只會向外邦人行奇蹟,但不會在他們面前:「我跟你們一起長大,你們想當然覺得已經看透了我,外邦人卻會相信我,所以他們要看到奇蹟。」

耶穌並引用兩個古代先知比喻自己的身份:以利亞先、以利沙,兩位先知同樣對異邦外族人顯示上主的仁慈和救贖,兩位先知處於以色列混亂時代,但上主始終主導歷史的進展與選民的命運,祂差遣自己的先知接連來到選民當中,表達祂仍要扶持著選民國族。

耶穌提醒他們不要以上帝特選的子民自居而驕傲自持,上帝的仁慈與救贖不會侷限在選民身上,這種偏見不單構成人際之間誤會和世界動亂,更加是人抗拒真理的主因。

陳謳明引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重要人物、近代政治學之父馬基維利(Niccolo Machiavell),認為要團結一個內部羣體必須創造共同的敵人,敵人的存在可以使自己人團結一致對外。這套用在拿撒勒羣眾,他們視一切外邦人為敵人,希望加強自己的民族團結。

福音是讓我們承認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對自己對人存在不同的偏差,當人被福音的光照亮時才看到自己和世界陰暗面,也看到自己和他人能夠發出光明的一面,於是便能夠認識甚麼是真理了。

陳謳明語重心長地説:「人只要付出少少的行動,便可以打破千百年的仇恨!」培靈會結束前播放泰澤詩歌《何處有仁》盼望這種精神存於教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