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運動「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會議近月在港舉行,主題為「一同歎息迎向更新」,美國惠特沃思大學(Whitworth University)副教授約拿單‧穆爾(Dr. Jonathan Moo)從神學解讀生態保護的意義。
人類自我中心予取予攜
穆爾表示,基督教重視現世與物質世界,因著上帝創造世界,人類亦需關顧受造物,上帝創造人類也創造飛鳥、海獸各類動物。
他對人類管理大地的觀念有其獨特見解,認為人類並非大地的中心,在管理上帝創造的萬物,以管家的身份。所謂管家的身份不是對萬物予取予攜,而是愛護的角色來維繫大地。
破壞大自然重釘耶穌十字架
穆爾長期關注人類破壞環境、急速消耗地球資源、物種瀕臨絕種、全球暖化的問題,並且從神學角度看人類破壞大自然違背了耶穌基督道成肉身釘在十字架而死、拯救萬物的意義,以及為世界帶來的新希望。
基督徒氣候難民救地球
對於基督徒怎樣挽救大自然,穆爾提出「氣候難民」的概念,就是幫助貧困的國家面對氣候災難,例如減少購買不必要的物品、減塑膠用品、支持關注環保的團體和機構等。
貧窮是惡性循環
扶貧組織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鄺偉文在會議中回應,將貧窮與大自然氣候變化的概念劃上關係。
他指出,貧窮世界被富裕國家剝削,在其土地上發展工業榨取大自然資源,帶來氣候變化的問題。
他引用科學家研究數據指,全球氣温每升高2度就會令到環境災難而導致15%GDP經濟損失,這就是氣候貧窮。因此富裕的國家較少受到氣候變化而來的負面影響,貧窮國家如蘇丹、印度等就帶來水災、風災等,令貧窮更加貧窮,貧窮成為一個惡性循環。
鄺偉文同樣指出,基督徒挽救地球大自然災害,可從個人出發,例如節約購物、拒絕主流文化塑造自我形象、學習慢活、減低追求物慾的意欲。他指出,這就是基督徒活出另類福音的體現。
「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香港會議由中國神學研究院、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新福事工協會、施達基金會主辦,於9月30日在中國神學研究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