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基督徒人口只占2.2%。为何信主的人这么少?不少学者已指出这是源于日本的深层文化所致。恩福圣经学院宣教科讲师罗兆麟在《香港差传事工联会》会讯中剖析日本文化当中的"生死观",发现与基督教文化相冲突的地方。
罗兆麟表示,日本人自古就相信他们是"神"的后裔,首位日本天皇则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另外他们相信开天辟地之祖生产了各种生物和现象,并给它们冠上神只名号,遂形成日本属多神论。
后来佛教传到日本,从统治阶层带入社群,更成为平民宗教。到江户时代,德川幕府为巩固自己势力,防止基督教蔓延,并订立条例,使全国佛教化,但碍于佛教势力过大,导致世俗化,令武士和文人开始倒幕行动,建立"复古神道",重新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地位,神道亦再次成为国家的信仰。
罗兆麟根据日本著名学者胜本正实的研究,表示日本人不以死亡为终点,出生既是"现世"的开始,死亡则是"阴间"的起点,又提到人出生时会不安定,若没有父母看顾,婴儿就活不下去,其灵魂也不安定,而守护婴儿的责任就在氏族死去的先人身上,因此日本有七五三祭、御盆和雏祭等节期,来帮助在"阴间"的氏神祖神跟现世的人交往。
胜本指出日本人到20岁会举行"成人式"礼仪,法律上是成年人,但从生死观来看,日本人在结婚仪式后才使灵魂安定,未婚者仍需作祖先的守护。而已婚者因为安定下来,便要承担守护先人灵魂的新责任。
此外,死去的先人被称为"死灵"或"祖灵"。日本人认为先人死去会进入灵魂不安定的境况,而在世已婚的后人可从"法事"和"供养"仪式来守护先人的死灵。而在死后三十三回忌之后,祖灵就会安定,成为"祖神"或"氏神"。日本人在这循环系统,结成独有的生死观念,为佛教和神道的结合。
罗兆麟表示,若明白这个生死观,就理解为甚么日本人长大后往往会突然离开基督教信仰,这是因为他们要守护祖先的"死灵"。
而另一现象是日本人到60岁时会突然认为自己是佛教徒。日本人的平均寿命大约80多岁,他们过身时,子女大约60岁。通常丧礼和葬礼都用佛教仪式,并在佛教墓园中进行。他们的子女开始三十三回忌的法事和供养,就与佛堂结缘,开始自觉为佛教徒。因此先人的丧礼和葬礼就把他自己和儿女紧扣起来,他们再不能为自己选择宗教信仰,亦必须完成作儿女的义务,即守护祖先的灵,帮助他们进入安定状态。
从日本宣教的角度,罗兆麟认为年轻人的福音工作较容易开展和维持,因为他们能接受新事物,固有的思想亦较少。他建议宣教士应用更多时间探访长者,关心他们的需要,向他们传讲福音。如果宣教士能带领长者信主,就可解开紧扣日本下一代的文化锁链。基督教使他们撇开下一代的重担,为子女带来更大福祉。
他亦提到位应开办老人中心,邀请长者参加康乐活动,推广基督教丧礼和葬礼,主动教导长者认识基督教和佛教的丧礼之别,以及背后的神学意义,转化成有意义的传福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