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
纽神讲座:近十年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状况(一)
纽神讲座:近十年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状况(二)
汉语基督教研究暨神学的当前状况
汉语基督教研究学者"三代论"
接下来,陈家富博士开始与大家探讨汉语基督教研究暨神学的当前状况。他先从研究基督教的学者的年代谈起。关于这一点,现在比较流行"三代论"的说法,换句话讲,在中国大陆研究基督教的学者已经有三代人了。
具体说来,第一代人是以刘小枫、何光沪爲代表的一批学者。在80年代,以他们爲首的中国学者将基督教神学引介到中国,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没有基督教信仰,但是对基督教和中国处境有较深的文化认同;现在,他们仍在中国高等院校处于重要的地位。
第二代学者几乎都是上一代的学生,他们正处于30至40岁的黄金年龄。相比第一代,他们有自己的特点,较明显的分别是他们外语水平较上一代好,而且也有较强的学术活动能力,逐渐成爲高校中基督教研究的重要支柱。
随著中国政治形势的改变,他们到外国留学和接触西方基督教研究的机会较比第一代学者多,在研究基督教的进路上也比上一代更宽阔。而且第二代学者特别著重基督教传统的真理,而不是单单在哲学、社会学角度研究。在他们当中,甚至一部份人有信仰背景。
第三代学者是研究生的水平,虽然他们的潜力还未能确定,但就基督教研究的宽广面而言,他们比第二代更好,其中不乏在港台进修,甚至在香港高校或世界其它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修读资格。由于他们对信仰接受的程度比前两代都好,因此他们拿到博士学位回到中国后,被格外看重,发展前景令人期待。
汉语基督教研究学者的信仰与学术水平
之后,陈家富博士说明了汉语基督教研究学者的信仰及学术水平状况。对于这方面的介绍,陈博士又将其分爲三类。第一类是"在中国大陆研究基督教的学人"(Scholars studying Christianity in Mainland China)。
对于这类群体,他们并不以信仰或教会群体、传统爲自己关心的学术研究对象,而是纯粹以学理的角度来对基督教进行研究,并且研究得很深入。不过,这种学术研究对他们的信仰和生命没有什麽太大的影响,他们声称自己不是基督徒,也没有任何信仰,他们研究基督教不是爲了信仰的缘故,而是有其他的目的。这类学者在中国研究基督教群体中占多数。
第二类是"在中国大陆研究基督教但对信仰有认同感的学者"(Scholars studying Christianity with sympathy with Christian faith) 。陈博士认爲,第二类学者群体是推动中国基督教研究的重要支柱。虽然他们和第一类学者都不是基督徒,但第二类学者却不像第一类纯粹把基督徒进行学术上的研究。
因爲在第二类学者看来,除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外,基督教研究对他们个人或者中国文化、道德建设是有重要帮助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会感受到基督教作品对他们个人的影响,甚至会深深触动自己的心灵,只是还无法做出信仰上的决定。
第二类学者会承认自己对基督教信仰有好的印象,也很有兴趣更多的去认识基督教,但并不认爲自己是基督徒。陈博士讲述一个难忘经历,他认识一位在研究中世纪基督教的年轻中国学者。他的拉丁文很好,翻译了很多中世纪大神学家的作品。
有一次,那学者告诉陈博士,他在翻译中世纪很有名的神学家作品时,感觉到里面的神学力量,心灵被触动得流泪,几乎是边哭边翻译的。虽然如此,那学者并不承认自己是基督徒。
第三类是"中国大陆基督教学者"(Chinese Christian Scholars)。相比前两类,这类学者最大的特点是有信仰,而且年纪相对年轻,他们甚至会公开说自己是基督徒,对信仰有深刻经验,甚至一些人是非官方教会组织的信徒领袖。
陈博士还说,第三类学者除了在大学做研究,也有自己的教会生活,他们当中的不少人亦有与外国教会组织联络的经验。相比之下,第三类学者在研究方向上,较能兼顾基督教传统的整体性,也有较广的普世性视野,不会只把焦点集中在中国的事情上。
汉语基督教研究的范畴
讲完汉语基督教研究学者的信仰和学术水平状况之后,陈博士开始分析汉语基督教研究的不同范畴,他指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仍延续中国上世纪80年代始那种由文、史、哲学科角度来基督教研究的思路,这部份迄今仍是汉语基督教研究最活跃的部份,亦是最多学者参与其中的;在陈博士看来,这班学者有时搞基督教研究,有时在做哲学研究,有时又钻研跨范围研究,他们是中国研究基督教最活跃的分子。
第二类是圣经研究。陈博士表示,在汉语基督教研究中,圣经研究是属于比较特别的。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学者基本没有注意到圣经研究。因爲一般而言,圣经研究是在教会里的一个研究领域,不属于大学学术界的研究范畴,所以在上世纪研究基督教的中国学者中很少人去研究圣经的。
尽管如此,陈博士认爲还不能说第一代学者完全不关心圣经,其实是有少数第一代学者从文学角度来研究圣经的,比如说圣经文学和莎士比亚的研究。但他们是完全把圣经当作文学作品来研究,这样的学者到今天还有。
陈博士还提及近10年来,中国一些大学出现"圣经欣赏"等科目。他很好奇爲何会开办这类科目,于是向他的中国学者朋友请教。结果令陈博士非常吃惊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原因。
他发现,这些在中国大学里的"圣经欣赏"等科目通常有几十位学生在修读,而老师也只是在教一些圣经基本的知识,圣经导论方面的书成爲他们的首选教材。
接著,陈博士又谈及第二代学者对圣经研究的状况。相比之下,第二代学者对基督教有更爲全面的了解,认爲圣经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们在圣经研究方面更爲深入,甚至以圣经研究作爲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或学术焦点。不过他们的圣经研究和西方神学院所作的圣经研究有一些差别。
这批学者大部分接受过良好的圣经原文训练,并在中国或海外的神学院对圣经原文有深入的学习,亦对西方的圣经研究有一定的理解。在他看来,第二代中国基督教研究学者将是未来发展汉语圣经研究的重要力量。
第三类是宗教社会学和宗教实证研究。陈博士说,近10年来,中国有大量高校的社会学训练学者和宗教学者,他们从宗教研究的角度进行各式各样的研究,特别对中国不同地区发生的基督教现象感兴趣。比如,他们会关注福建某个村爲何有这麽多村民信耶稣。他们的研究成果成爲海外了解中国基督教发展状况的宝贵参考资料。
陈博士总结说,这三类几乎是现在很多中国基督教研究学者的研究对象,他们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还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亦有一些非基督徒学者著手翻译圣经,这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他还补充说,这三类仍在不停的变化,现实情况可能与他的分析有一些出入。
总结对汉语基督教研究的四点观察
末了,陈家富博士提出了四点观察。第一,据陈博士所了解,这些在大学从事基督教研究的中国学者与教会界很少来往。现在,中国已有一些教会的牧师走进大学校园,他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另外,他觉得第二代、第三代基督教研究的学者可以担任中间人的角色,帮助促进双方的交往。展望未来,陈博士由衷盼望两个群体能建立良好的交流,以达到彼此学习、彼此合作。
第二,伴随中国国内和香港教会神学工作者交流渐多,彼此逐渐更加了解,使双方的分歧缩窄,并能够健康发展。第三,中国国内人文性的基督教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提升,并看到基督教不同传统乃是好事,逐渐脱离第一代学者单单以个人学术口味为方向。因此,他们对于西方基督教研究,特别是传统的研究方向,有更好的接受程度。
第四点是关于挑战方面。中国基督教研究会受到宗教政策宽紧程度的影响。再加上中国近年来保守意识擡头,如"儒教热"、"国学热"都将矛头指向基督教的学术研究。可以说,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发展和挑战是并存的。
全文完
陈家富博士 简介
陈家富博士出生及成长于香港,于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取得文学士 (荣誉) ,主修宗教研究;及后分别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取得哲学硕士;及后于香港中文大学宗教及神学部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以田立克 ( Paul Tillich) 的生态思想爲题。陈博士曾任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学术交流部主任兼研究员,现爲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及香港中文大学文化与宗教学系客席副教授,并任教于香港多间神学院的晚间神学课程。陈博士学术兴趣包括近代神学、生态神学、耶儒对话及汉语神学,主编《蒂利希与汉语神学》(Paul Tillich and Sino-Christian Theology) 及著有《田立克:边缘上的神学》(Paul Tillich: Theology on the Boundary) 。
纽神讲座:近十年中国大陆基督教研究状况(三)
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