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挚难求 余德淳妻亡 朋友陪伴共患难

20170816
20170816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然而人海茫茫,知己何处可觅? EQ训练研究顾问余德淳博士却认为,神是与人常伴,是人最好的朋友。

友谊的四个里程碑

余博士说:"研究指出人生中结交朋友的时期分四种,全都在十八岁以前。"这分别是五岁、七岁、十一岁及十八岁。

五岁时结交朋友是源自好奇心,对于与自己类似的人感兴趣。七岁的是游戏中的朋友,开始有队伍的意识,当中蕴含友情及仇恨的元素。十一岁则相对成熟,所结交的朋友是在所谓"技术"层面上,开始会对各种兴趣和嗜好作交流分享,就如棋艺,球术等等的优胜劣败。而十八岁的朋友圈话题总离不开人际关系,学业工作的"心得"。而这些友谊互动会在十八岁后会经历第二次循环,直到人生的晚年。

交友的关键

怎样交朋友﹖余博士表示"朋友乃时常亲爱。"(箴言17:17)在英文圣经中解作 "friends show their love" :"这便是交朋友之道,在乎能否表达你的感情。"这不是人人皆能,就如与陌生人见面时有人会语窒,表现抗拒;也有人像一见如故,适度地表达友善。余博士说:"表达感情和爱在乎真诚。"对于友谊,真诚地表达感情是极其重要,应当表里如一。

"兄弟为患难而生。"余博士指出,很多时挚友也是因患难而生,故有所谓生死之交,能共患难的友谊往往都能维持,而儿时中相识多数只是泛泛之交,正因为童年很少经历大的患难。余博士妻子病危时有友人雪中送炭,一举迁进余家照顾其妻,直至一年半后他的妻子去世。他认为神要使人面对患难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要人遇见真正朋友。

而他认为教会是让人接触智慧的地方,因《圣经》提及:"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所以,追随耶稣便等同追随智慧,耶稣便是人的良友。

余博士"生死交"的故事

余博士认识一位太太曾经患抑郁症,而她的丈夫患有末期胰脏癌。末期胰脏癌患者一般都会在一年内去世,但她的丈夫竟然活了三年仍健在,更有能力出外旅游,享天伦之乐。而这全因他们一家都追随著充满智慧的神,使她的丈夫能在经历三次复发、四次化疗之下仍坚持下去。有一次,她的丈夫需要住院,与丈夫相隔又有抑郁前科的她本应寝食难安,但神却让她得著平安与智慧,使她知道担心是于事无补,因神会为他们打点一切。

那位太太说:"这条路不是我们单独面对,而是有个朋友时时刻刻看守我们,带领我们走过去。面这位朋友便是神。" 即便至亲,也无法廿四小时照顾对方,但神却是无时无刻看顾著人,与人甘苦与共好朋友。

追随神不但让他们一家有智慧、平安去应付艰难的生活,更使他们行有余力去帮助他人,其中一位对象便是余博士的妻子。在妻子去世的前一天,余博士友人夫妇亲赴养和医院探望。虽然他的友人因疗程而导致脚部肿胀,需要穿胶鞋,但他却愿由西环乘车再走上山路前来医院,更带备汤水给余博士妻子。余博士认为,这是因他们的生命中都有著耶稣,才能将自己所受之苦抛诸脑后,还有余力去安慰别人。

对于友人一家的经历余博士总结说:"我人生中认识许多朋友,但仍不及这两位认识了仅仅两年、与我共患难、在主内认识的朋友。即使你今天赢尽所有,但假如你还未换取智慧去认识上帝作伴,你的生命还是充满了最多的遗憾。"

与"智慧"为伍

"与智慧人同行必得智慧。"(箴言13:20)余博士认为应结交一些有聪明智慧的朋友。然而他厘清,有知识不等同有智慧。他又说:"真正的智慧不等同那个人充满智慧,而是他乐于亲近智慧,让自己时常在生命中得到启发,找到对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