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現人機新生命 神學家探討上帝造人概念崩解?

30107-160-110-0-0

有未來學家指人類進化歷史進入臨界點,離不開第二生命形態,即人工智能結合生物,究竟「科技」會否取代「上帝」,由神祇所創造的「人類」概念是否隨之崩解?

在藝術領域,台北市立美術館正展出「現代驅魔師」,展覽主旨在探索後人類主義思潮,科技對人與物產生的關連,包括科技造物的第二生命形態、虛擬生態、高速演算法下資訊化經濟體系網絡,產生一種多重感知的錯覺,參展的藝術作品以新技術形式呈現,展覽由今年11月27日至2022年3月6日。

作家、發明家、未來學家雷蒙‧庫茲維爾(Raymond Kurzweil)2005年出版的《奇點臨近》,認為人類進化歷史有六個紀元,現階段已經去到第五紀元,臨界點就是人類與科技結合,到2045年將會顛覆人類世界,人工智能主導未來的人類。究竟 人工智能會否擊敗上帝?或者人工智能躍升為新人類取代上帝的位置?一直是哲學家、科學家、未來學家探討的問題。

神學家、暢銷書作家華萊士·亨利(Wallace Henley)在新書《誰將統治即將到來的「眾神」?》(Who Will Rule the Coming 'Gods'?)警告人們,隨著技術繼續快速發展,它有可能使社會對上帝的敬畏和崇拜黯然失色,這是一個迫在眉睫的現實,對教會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他提到,有科學家發表「令人不安」的預言,如果有一台機器的運行速度可以比人腦快10億倍,那麼我們唯一可以稱它為上帝。這帶來連串及非常嚴重的問題:誰會在這些機器中加入道德規範?他們將把世界觀植入這些機器;那個人的本質是什麼?那台機器會否服從指令不去殺人?

亨利認為,唯有上帝至高無上配得榮耀,正如所羅門在傳道書3章11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第4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也説:「人的心是上帝創造,只有上帝才能充滿它。」亨利指,如果我們沒有用上帝來填滿心靈,我們就會找任何其他東西來填補,這就是人尋求偶像崇拜的原因,未來的偶像崇拜對象將是機器。

  • 「我知道我會再見到他」——基督徒飛行員在華盛頓特區空難中遇難,父親含淚發聲

    「我知道我會再見到他」——基督徒飛行員在華盛頓特區空難中遇難,父親含淚發聲

    近日,美國華盛頓特區附近發生一起嚴重空難,一架美國航空支線客機與美軍UH-60「黑鷹」直升機在空中相撞,造成機上所有人員遇難。其中,客機飛行員山姆·利利(Sam Lilley)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父親在悲痛中表示,兒子的信仰成為他最大的安慰。

  • 專訪:富勒神學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會經驗,啟示亞裔移民教會

    作為一位牧師、教授,Dr. Alexia Salvatierra擁有38年牧會經驗,並在美國的拉美裔移民教會中有深度參與及屬靈影響。在最近接受《基督日報》採訪中,她回顧了自己對拉美移民教會的研究、深入探討了移民教會中代際之間的緊張關系,並分享瞭如何通過對話與和解來跨越這些代際鴻溝。她的觀點不僅對拉美移民教會具有指導意義,對亞裔美國教會也有著深刻的借鑒作用。

  • 贊美之泉2025年亞洲巡迴演唱會將覆蓋5國11城 培育新一代敬拜者

    全球華人敬拜音樂事工贊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近日正式公佈其2025年亞洲巡迴演唱會及暑期兒童敬拜特會行程,涵蓋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多個城市。這次巡迴不僅包括敬拜贊美,還包含敬拜培訓、女性特會及暑期兒童敬拜特會。

  • 狄更斯經典信仰作品搬上熒屏 《萬王之王》預計復活節上映

    由Angel Studios製作的動畫電影《萬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計劃於2025年4月11日全球上映。這部作品以英國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故事為基礎,講述了一位富有想像力的男孩在父親的講述中領略耶穌基督一生的傳奇。

  • 觀點:人工智能與社交媒體,基督徒應如何看待潛在的挑戰?

    在過去的幾天裡,中國AI初創公司DeepSeek以低成本,製作出了類似的人工智能模型,震驚了科技界(以及美國股市)。再往前幾周,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宣佈結束第三方事實審查計劃;2024年末,澳大利亞政府出台了社交媒體年齡限制法,以保護年輕人。技術變革已經主導了2025年的開始。AI對我們理解上帝和社區有何影響,全球基督教看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