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6日晚於北加州灣區山景城中國基督教會的團契聚會中,中國家庭教會領袖之一、成都秋雨之福教會教導長老王怡以「把神的話語寫在城門上——家庭教會傳統與公開化異象」為主題進行分享見證。
除了分享中國家庭教會在過去60年形成的傳統之外,王怡長老還回顧了過去60年中國和中國教會所走過來的歷史,指出神已經為今天的時代預備了很多中國屬靈復興的重要條件。他強調,對於今天的中國教會來説,是一個「把神的話語寫在城門上」的時代;而中國家庭教會公開化的異象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包括教會建造、社會關係和政教關係三部分,透過時代性的「家庭教會公開化異象」來推動趙天恩牧師曾經提出的永遠的「三化異象」,即「中國福音化、教會國度化和文化基督化」。
劉同蘇牧師亦對王怡長老的分享作出回應,表示神會藉著家庭教會公開化來祝福中國、世界和我們所在的社會。最後的提問環節上,王怡長老表示,「羊多牧人少」以及對牧人的培養都是家庭教會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家庭教會公開化」就是把神的話語寫在城門上
就他所提倡的「家庭教會公開化」的定義,王怡長老表示,「有人説講公開化就是講政治,不是,而是把神的話語寫在城門上,是讓我們成為『山上之城』、是讓基督徒這樣一個公共的信仰生活真正成為影響中國社會、甚至為未來的中國社會的思維方式、靈魂的樣式、公共生活樣式、道德的樣式、憐憫公義……這一切教會來為這個社會定下標準、提供典範——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他進一步介紹説,時代性的「家庭教會公開化異象」包括教會建造、社會關懷,以及政教關係。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教會建造和社會關懷,教會建造公開化主要是涉及「敬拜、教牧和宣教」,具體包括認信的公共性、聖職的公共性、敬拜的公共性、治理的公共性、財務的公共性、見證的公共性、宣教的公共性,每一個方面都很重要。他説:「這是這一代城市教會在上帝裏面所領受的使命。這也是這一代中國的基督徒包括內地的和海外的,用我們不同的方式來委身——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福音化)這一天,不一定看到一個基督教的社會,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偉大屬靈復興的開始。比如今天城市教會迅速的成長。」
第二個社會關懷公開化則是「治理這地的文化使命」,在這個地上做出美好的見證,包括婚姻、家庭、計劃生育倫理議題、社會公義、社區、慈善、公益、勞教、死刑制度、婦女兒童、NGO與公民社會、教育、藝術、文化等方面。第三政教關係公開化則是「敬拜和事奉上帝的自由」。
中國教會要為著「中國福音化、教會國度化、文化基督化」奔跑
王怡長老表示,家庭教會公開化是時代性的,而他的教會所領受的也是趙天恩牧師曾提出的「中國福音化、教會國度化和文化基督化」的永遠的「三化異象」。「中國福音化」需要教會要向數十個民族宣教、向兩千座城市宣教、向三萬個鄉鎮宣教、向幾十萬社區宣教、向兩千所高校宣教、向百萬個網站宣教、向每個中國人宣教、向中國下一代宣教;而實現「教會國度化」上則要知道的是歸正信仰是合一的根基、聖靈大能是合一的動力、聖約家庭是國度的細胞 、主流宗派是國度的路徑、地方堂會是世界的希望;在「文化基督化方面」則要促進的是聖約家庭、主日安息、生命倫理、慈善憐憫、社會公義和藝術教育。
關於這「三化」,王怡長老指出,雖然我們人沒有辦法做到最好來實現「完全的福音化」,但是基督徒和教會在這一點上要避免消極的態度,不要只是想「我們只要分別為聖」,除此之外別無關心。他提到上個世紀60年代,因為城市的罪惡,紐約很多白人基督徒為此逃離城市到鄉下居住,使得當時去教會的人數比例到上個世紀80年代只有0.48%,現在也只是慢慢升到了3%,教會在這個重要的城市中力量微弱。
他還提醒説,雖然在基督再來之前,中國永遠不會完全福音化、有形教會永不可能在真道上合一、文化永遠不可能完全基督化,但教會永遠都要致力中國福音化直到基督再來,教會永遠都要在國度視野中建造直到基督再來,我們永遠都要促使文化基督化直到基督再來。
「只要主沒有再來,教會的使命就是永遠致力於這個『三化』。我們是在已經成就和還沒有向我們顯示的完全得勝之間。」他提到,身處於這個張力之間的基督徒,需要有馬丁路德的態度,馬丁路德曾説過:「即使明天是世界末世,是主再來的時候,我今天也是出去去種下一個小樹苗,因為那是我的使命。」
中國家庭教會公開化的發展現狀
關於中國家庭教會公開化近來的發展,王怡長老提到去年6月至11月期間,包括北京秋雨之福教會、上海金燈台教會、北京守望教會和上海萬邦教會這些城市家庭教會都因崇拜場所的問題而走到户外崇拜,靠著神的恩典走向公開化之路。他説,以前教會歷史上也有到户外去敬拜的例子,但是去年這些教會的舉動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以前那些例子是到「人們更看不到的位置」去敬拜,但這些是「到更多人看到的地方、更危險的地方」去敬拜,最後帶領城市教會走向公開化。
王怡長老還表明了他對家庭教會登記的態度。他表示,家庭教會登記需要堅持社團原則,即和其他的社團一樣接受在民政部門的社團登記而非在宗教局的宗教活動場所登記;並且符合自願原則、程序原則,即只是接受備案制度而非審批制。另外,家庭教會登記亦要堅持獨立原則,即指教會有權以自己的名稱登記,並決定自己與其他教會在治理和教導上的關係;還有普遍原則,只要有一家基督的教會被強迫登記,有一家教會因為不登記而受到逼迫,就當拒絕登記。登記即便是可行的,但如果登記會引致弟兄跌倒,甚至幫助政府逼迫那些不登記的肢體,那就寧可不登記。
接著,王怡長老亦談到家庭教會公開化與市民社會的關係這一話題。他表示,隨著普遍的法治進步(1992-2010)、私有產權的確立(1999年-2004年財產權修憲、2007年《物權法》)、公民維權運動( 2003年-2010年)、普遍的結社自由(500萬民間NGO的出現 ,其中家庭教會約80萬-100萬個)、互聯網社區的形成(2000年以後 ),「這一切都為福音在城市裏面的擴展創作了很大的空間」。他還提到,很多家庭教會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中國民間社會裏面的獨特的地位和角色,卻有很多社會學家看到此點。一位社會學家李凡指出,家庭教會可以算是人數最多的NGO、財務狀況最好的NGO、組織化程度最高的NGO、與國際接軌最好的NG0、成員忠誠度最高的NGO,劉同蘇牧師則再從信仰的角度加上另外重要的一點:家庭教會也是中國生命連接最全面的NGO。
自2000年後城市家庭教會公開化的焦點也有所改變,王怡長老分析説,2004-2006年是「家庭」,即聚會的合法性;2006-2008年是「登記」,即合法的可能性;2008-2009年是「寫字樓」,即會堂的形成,家庭教會已經不只是在家庭之中聚會,城市教會當中越來越多在寫字樓聚會;2009-2010年是「教產」,北京守望教會、成都秋雨之福教會等已經開始在寫字樓聚會的城市家庭教會涉及到教產的問題,即會堂的建造和教產的形成。
華人無論在海外或內地 都應委身於所在地
當介紹完最近中國家庭教會公開化的發展現狀之後,王怡長老亦呼籲無論是上帝呼召你留在海外服事或者有一天呼召你回國事奉,都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委身於你所在的城市。
若是留在海外,就好像被擄的以色列人在進入巴比倫時所説的「你們要為這城求平安,你們要在這城裏面努力的工作彰顯神的選民的生命,這城興旺你們就興旺」。他指出,很多在美國的華人對當地主流社會有一種封閉的心態,其實應當學習猶太人在過去兩千年中一方面既持守他們的獨特性,另一方面不管是走到哪裏都是跟主流社會融合並且祝福主流社會。「華人社會在海外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我們這個族羣沒有體現出這一點,因為那一個超越性的信仰還沒有勝過我們裏面的民族主義的立場,使我們真的是成為大國民,大國民並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因為中國的GDP增長了所以成為大國民,而是因為我們是基督徒,所以我們是大國民。」
或者有一天蒙神呼召回國服事,也需要看到「這是一個神他來使用我們、把我們每一個人放在最適合我們的時代」。王怡長老個人認為,神「把最差的人放在歷史的最後面」,他説自己不配被放在最初教會整本聖經還沒有寫出來的年代,可能他會在那個時代軟弱,他也不配放在宗教改革之前那個還沒有回歸聖經真理的時代,更不配會放在文革前後很多逼迫的時代否則也许他會賣主,「上帝憐憫我,把我放在今天。我一定要整本聖經都已經寫出來了,我一定要宗教改革已經回歸聖經了,我一定要福音來華已經200多年了,我一定要紅色的殉道時期都已經要過去了。但是我還是很感恩我仍然可以被上帝所使用。」
逼迫中不必「被悲壯感宰割」 主已背負了重擔
王怡長老指出,海外的教會和基督徒往往會「被瑣碎感宰割」,而身處內地的教會和基督徒平常是「被日常感所宰割」,一旦發生逼迫時往往「被悲壯感宰割」。他認為這大可不必,他提到去年在他們開始露天敬拜後,晚上去吃成都的火鍋,「謝飯禱告的時候説這哪裏叫逼迫,哪裏有白天被逼迫晚上吃火鍋的,不要把自己想像的那麼悲壯,好像我在為主背十字架,是主在我們成就大事,是主在為祂的教會在今天成就大事,不是我們在為主背負十字架。」
「上帝憐憫我,把我放在迄今為止離主耶穌再來最近的時候。所以我可以在這個時代事奉他。」王怡長老表示,雖然事奉中仍舊有不少的困難,「但是我仍然知道我是天上的國民,我仍然知道這一切太渺小了,我們是為永生而活,我們是為著神的國度在這個地上的擴展而活,我們也是在為我們所活著的這個時代把神的話語寫在城門上而活。」
在分享結束之後的禱告中,王怡長老説到:「不是我們在背十字架,而是主天天為我們背重擔。無論我們是在海外還是國內,我們何等的盼望你的福音在中國這個族羣當中能夠興起,在中國的每一個城市,也在海外每一個中國人聚居的城市當中來興起。」
劉同蘇牧師回應:神藉著家庭教會公開化祝福中國、世界和社會
之後,劉同蘇牧師上台就王怡長老的分享進行回應。他説,家庭教會的是一種信仰獨立、以至於不被世間的權力或者財富壓倒的象徵,具體到家庭教會公開化,也是「神藉著這個管道而祝福中國、世界和我們所在的社會的一個神所興起的一個運動」。
他解釋説,因為中國現在面臨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是都市化,經濟繁榮的同時帶來了巨大的精神需要。他曾經跟人説過「現在中國的規律是哪裏經濟繁榮文化繁榮,哪裏福音就繁榮....並不是這些城市的富裕造成得到福音的經濟基礎,而是因為都市化和經濟物質財富增加的時候反襯出自己裏面的精神虛空——沒有辦法支配龐大的物質。」所以,當我們面對城市的內在需要時,會明白福音不僅是令個人得永生,也會成為讓一個個新興城市懂得如何領受外面富裕的一個祝福。第二是關於公民社會,家庭教會可以成為中國公民社會的榜樣和先鋒,以及雛形。「藉著公開化,我們把上帝給我們的福分在中國大地上傳播。」
「羊多牧人少」是家庭教會面臨的重要挑戰
最後的提問環節中,也有信徒問到,除了公開化之外,家庭教會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什麼。王怡長老分享説主要是「羊多牧人少」,需要有更多委身的基督徒才能真正迎來中國教會的復興,而牧人的模樣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會的公開化意味著聖堂的建造,需要大量的全職的傳道人和牧者同工,以及他們的培養。這些牧人所需要的牧養是非常需要的。教會的公開化只是從外面觀察的説法,最大的問題仍然是內在的建造。」
「把神的話語寫在城門上——家庭教會傳統與公開化異象」講座系列報導
(一)王怡:中國家庭教會的身份與傳統
(二)王怡:時代已締造中國屬靈復興的條件
(三)王怡:中國家庭教會公開化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