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次辯論死刑 誰來判斷公義與憐憫?

台灣首次辯論死刑 誰來判斷公義與憐憫?
台灣首次辯論死刑 誰來判斷公義與憐憫?

近日台灣憲法法庭就死刑合憲性進行辯論,觸及生命權及公共議題。基督徒亦藉此思考,尊重聖經教導,希望能找到平衡公義與憐憫之道。

台灣憲法法庭近日就「死刑是否合憲」展開歷史性辯論引發社會熱議,該案由王信福等37名死刑犯提出申請,大法官預計7月作出判決。

每逢社會發生重大殺人案件即掀起死刑存廢的爭論,是次言詞辯論聚焦死刑是否違憲、若合憲須要有何等配套措施等問題。死刑存廢一直以來屬於生命權與公共議題,根據法務部歷次調查,發現80%市民「反對廢死」。廢除死刑對受害人家屬視為二次創傷,質疑「究竟誰才是兇手?」;人權委員會則強調每個人的權利及尊嚴應該獲得保障;廢死聯盟建議提供更多資訊給市民,相信大眾至終支持廢除死刑。

聖經的死刑對應今天世界

台灣教會界多年來就此從基督教信仰看死刑存廢的問題。台灣神學研究學院神學研究所所長陳尚仁曾於信望愛網站發文,從「公共神學角度看死刑存廢」。

文中首先提出,刑罰主張者以應報、嚇阻、改造觀點探討。應報説(Retribution)強調罪行應當受到相應刑罰,並探討罪與罰的相對性。嚇阻説(Deterrence)討論刑罰作為嚇阻罪犯的效果,並檢視死刑對於重大犯罪的嚇阻效果。改造説(Rehabilitation)探討監禁或處罰目的是幫助罪犯改過自新,強調對於年輕、無知犯罪者的改造機會。

陳尚仁指出,基督徒在思索死刑存廢時以聖經的教導為重要的標準。然而,聖經中有關死刑的經文至少二十處以上,聖經中有關死刑的經文該如何詮釋和運用在今天的社會裡,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基本的態度應該是設法把整本聖經融會貫通後,再從過去經文世界的背景,試圖去體察在今天的社會裡神的心意如何。因此,死刑存廢不是二擇一的選擇題。

上帝公義與憐憫共存

至於基督徒在公共議題上的參與時,可參考一些重點,例如怎樣對待無期徒刑犯人、精神疾病犯罪者、平衡關懷犯罪者和受害者等。陳尚仁強調基督徒應該以善意和理性參與討論,避免意識形態化和激烈口號。他呼籲教會先從自己做起,促進深度理解和有建設性對話,促進更安全、更人道的社會。

在文末,陳尚仁從聖經列出三段經文,以上帝公義與憐憫的角度探討。出埃及記34章6至7節提到上帝對摩西宣告自己慈悲和憐憫,並且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然而,上帝也不會將有罪的人當作無罪,在馬太福音5至7章的登山寶訓,耶穌在山上也教導門徒憐恤他人,這些經文值得基督徒反覆深思。

  • 帶著「重刑犯身分」就職的總統 

    帶著「重刑犯身分」就職的總統 

    川普是美國有史以來第一位被判重罪,帶著「重罪犯烙印」上任的總統。「愛與衝突和睦事工」會長劉哲沛律師從法律和信仰的視角,將川普的經歷與保羅在捆鎖中的福音見證相聯系,強調悔改、更新和恩典在基督信仰中的核心意義。他也指出,無論世人的身份如何,每個人都可以因信靠耶穌基督而被赦罪,成為神的兒女,獲得真正的自由與盼望。

  • 教會是罪人而非罪犯的避難所:福音派領袖支持執法進入教堂

    家庭研究委員會主席、政治家和福音派領袖託尼·帕金斯(Tony Perkins)公開表示支持特朗普政府的移民執法新政策。他強調:「教會是罪人的避難所,但不能成為犯罪分子的庇護所。如果這些教堂收留了謀殺犯、強奸犯或其他非法進入美國的犯罪分子,那麼政府完全有權力進入並將他們帶走。」

  • 約翰·派博回答:一年的讀經計劃開始了 如何把聖經故事運用於個人生活?

    在最新一期的《問約翰牧師》播客中,約翰·派博牧師探討瞭如何將聖經中的故事運用到個人生活中。

  • 中國家庭教會接收奉獻遭「詐騙罪」指控 引發國內外聯合聲援

    近年來,中國多地家庭教會因接收信徒奉獻被當局以「詐騙罪」名義進行刑事指控。臨汾聖約家園教會成為最新的目標。2024年年底,教會成員、法律界人士及部分北美基督徒領袖聯合發布聲明,表示反對以「詐騙罪」名義迫害教會,呼籲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釋放被捕人員。

  • 韓基總呼籲WEA2025主辦教會停止財務支持 並要求關鍵領導人辭職

    1月17日,韓國基督教總聯合會(Christian Council of Korea,簡稱CCK/韓基總)發表聲明,對計劃於今年10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世界福音派聯盟(WEA)大會提出質疑。該聲明敦促即將承辦WEA2025大會的愛之教會(Sarang Church)將其對WEA的財務支持公開化,並要求負責籌備大會的關鍵人物——WEA副秘書長塞繆爾·蔣牧師(Rev. Samuel Chiang)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