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感被放弃?刘永生揭露商业化对教会音乐的影响

艺术美感被放弃?刘永生揭露商业化对教会音乐的影响!
艺术美感被放弃?刘永生揭露商业化对教会音乐的影响!

教会音乐存在艺术美感的主观性及不同年代的差异,香港圣乐促进会会长谭静芝博士接受本报访问,提到教会在圣乐推展方面需要有"家教",刘永生先生则指出教会音乐面临质素与教育危机。

失落的美感:教会音乐被流行文化牵著走

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崇拜与艺术中心、退休讲师刘永生在香港圣乐促进会的圣乐牧养座谈会,从美学、牧养、教育三向度分析教会音乐现况和问题。

据他观察,香港教会崇拜音乐对上二、三十年在全球华人教会,艺术美感缩窄得最显著的地方,从70年代开始,商业机构掌握音乐出版,因著版权的问题本地创作诗歌,类别却越行越窄。

这源于社会放弃了艺术美感,将艺术文化美感视为商业产品,也成为权力掌握,无论政治、经济、商业一早开始吸纳文化人、艺术教育工作者成为权力者的"爪牙",教会也不自觉被流行文化牵著走。

音乐牧养群体:掌握终末神学完整世界观

从牧养的角度,刘永生认为牧养是"人会被叫醒",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和创造的本源、主与人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诗篇23篇"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牧者将羊带到水边牧养是重要的饮食过程,即是与弟兄姊妹一起生活关心彼此需要。

刘永生指:"牧养还需要终末神学的概念和引导,知道过往、认识现在、想像未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不然很难活在当下。"他以疫情和社会运动为例,教会常思考如何回应当下的处境,然而惟有掌握终末神学,有完整的世界观,掌握完整永恒的真相才知道创造事情的根源。终末的走向才解释到当下的处境,而不只是回应,而是告诉世界当下的情景在终末角度来看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从音乐牧养群体必须回应以上的问题,思考世界的本源以至终末是怎样,从而建立健康的世界观。这就要回到圣经去面对黑暗邪恶,诗篇充满无数这样的例子,引导信徒以终末的角度寻找答案。

在教育方面,教会带领信徒反思不被社会商业政治文化标准控制,跳出流行文化的框架。

圣诗集:教会历史的缩影

对于圣乐牧养教材的发展,刘永生忆述1981年著手广东话翻译圣诗,累积500多首、出版200多首,他认为需从广阔角度讨论圣乐教材,教会音乐的选材建立在圣经的世界观,多一些了解圣经,选材比较理想。

由于圣诗集的年代久远,涵盖主题宽阔帮助信徒了解教会历史,遇到甚么挑战与难关,以及异端出现牧者创作诗歌对抗异端,透过圣诗开拓视野认识教会历史、不同文化音乐风格的发展。

唱圣诗习神学、读圣言、先贤的激励

其次是,透过唱圣诗学习神学。刘永解释:"每一首圣诗都会处理某一个神学问题,教会怎样拆解加强我们对永恒的想像,还有很多圣诗来自经文勉励我们不可离开圣言,以及前人的写照对我们怎样面对今天的处境。"此外,圣诗诗集根据节期编排,作为现成的目录来学习。

谭静芝:教会在圣乐需要"家教"

会后,香港圣乐促进会会长谭静芝博士、刘永生先生接受本报访问。当被问及艺术美感的主观性以及不同世代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时,谭静芝博士直言,牧者教导圣乐是有难度,可能自己也未曾受训,神学院基本上未有提供。

其实,神学离不开美学,美学源于神学两者同步进行,不单停留于理论知识要去经验,透过步骤引领对方感受何谓美?

"问题在于年青人有自己一套,成年人可以鼓励他们到大堂崇拜,经验敬拜的美感。"谭静芝并指,有12岁的孩子经验过之后喜欢上大堂崇拜,教育可以是限制,但也可以是一种启发。总的来说教会在圣乐推展需要有"家教"。

刘永生:教会音乐出现质素与教育危机

刘永生反而觉得不是美感的选择,是一种习惯或是熟悉度的选择,如果年青人所唱的诗歌不熟悉就会觉得与他无关。

深一个层次说,不是风格问题是质素,他不抗拒可以用流行和现代感的音乐,问题是教会用得劣,如果教会有人力物力善于演奏影像配合,任何风格都能显出质素,跨越风格,"严格来说,我不觉得是音乐类别,是质素和教育的问题,以及熟悉的安全感主导著我们。"

广东诗歌要求"啱音"只是借口

至于广东诗歌要求"啱音",刘永生认为只是借口。教育下一代是很困难的,社会潮流带给年青人非正式的教育,加上学校轻视音乐艺术,在教育制度失衡状态之下,教会如果想培育完整人格,音乐是教会不能推卸的教育责任,碍于资源有限所作的不多。

那么,教会音乐带领潮流还是被潮流牵著走?刘永生表示,不介意任何形式,只要清醒懂得鉴辨用得其所,当有完整的世界观这就不是问题。

香港圣乐促进会1月26日举行圣乐牧养座谈会,探讨圣乐发展的现况、圣乐牧养的切入点、圣乐牧养的资源、圣乐牧者的具备条件等题目。

  •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性别转换"

    近日缅因州一位母亲起诉了女儿就读的学校,原因是学校刻意隐瞒她女儿性别焦虑的情况,并采取行动推动她进行性别认同的"社会过渡"。

  • 2025圣经公会报告:美国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阅读《圣经》

    根据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发布的2025年《圣经现况》(State of the Bible)报告,美国阅读圣经的人数在经历多年下滑后,今年再次出现显著增长,与2024年相比,多了将近1,000万人投入读经。此外男性各每一个世代的圣经使用度都有明显提升。

  • LGBTQ合法将转化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律师促教会警醒

    基督徒关怀差会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创办人、英国律师安德利亚·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韩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对英国社会所带来意识形态的改变,并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其言论值得关注。

  • 前女同志沃宁:灵肉割裂的理论如何伤害LGBT群体

    香港性文化学会特约研究员梁海欣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详细介绍了一位过去曾经是女同性恋者的伊莉莎白·沃宁(Elizabeth Woning)的观点。沃宁曾坚信"同性恋不是罪",后来明白同性恋理论残缺之处,从同性恋的意识形态走出来。

  • AI专家Moses Wong访谈(四):AI实用指南——教会篇

    生活在AI启蒙的时代,基督徒仍要努力将AI在神的国度上被使用。作为基督徒科研专才及AI专家,Moses Wong为教会提供"实用指南",教会如何运用AI、AI的可靠性以及使用时有何要注意的地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