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音乐存在艺术美感的主观性及不同年代的差异,香港圣乐促进会会长谭静芝博士接受本报访问,提到教会在圣乐推展方面需要有"家教",刘永生先生则指出教会音乐面临质素与教育危机。
失落的美感:教会音乐被流行文化牵著走
浸信会神学院基督教崇拜与艺术中心、退休讲师刘永生在香港圣乐促进会的圣乐牧养座谈会,从美学、牧养、教育三向度分析教会音乐现况和问题。
据他观察,香港教会崇拜音乐对上二、三十年在全球华人教会,艺术美感缩窄得最显著的地方,从70年代开始,商业机构掌握音乐出版,因著版权的问题本地创作诗歌,类别却越行越窄。
这源于社会放弃了艺术美感,将艺术文化美感视为商业产品,也成为权力掌握,无论政治、经济、商业一早开始吸纳文化人、艺术教育工作者成为权力者的"爪牙",教会也不自觉被流行文化牵著走。
音乐牧养群体:掌握终末神学完整世界观
从牧养的角度,刘永生认为牧养是"人会被叫醒",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和创造的本源、主与人的关系,人与万物的关系,诗篇23篇"他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牧者将羊带到水边牧养是重要的饮食过程,即是与弟兄姊妹一起生活关心彼此需要。
刘永生指:"牧养还需要终末神学的概念和引导,知道过往、认识现在、想像未来,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不然很难活在当下。"他以疫情和社会运动为例,教会常思考如何回应当下的处境,然而惟有掌握终末神学,有完整的世界观,掌握完整永恒的真相才知道创造事情的根源。终末的走向才解释到当下的处境,而不只是回应,而是告诉世界当下的情景在终末角度来看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从音乐牧养群体必须回应以上的问题,思考世界的本源以至终末是怎样,从而建立健康的世界观。这就要回到圣经去面对黑暗邪恶,诗篇充满无数这样的例子,引导信徒以终末的角度寻找答案。
在教育方面,教会带领信徒反思不被社会商业政治文化标准控制,跳出流行文化的框架。
圣诗集:教会历史的缩影
对于圣乐牧养教材的发展,刘永生忆述1981年著手广东话翻译圣诗,累积500多首、出版200多首,他认为需从广阔角度讨论圣乐教材,教会音乐的选材建立在圣经的世界观,多一些了解圣经,选材比较理想。
由于圣诗集的年代久远,涵盖主题宽阔帮助信徒了解教会历史,遇到甚么挑战与难关,以及异端出现牧者创作诗歌对抗异端,透过圣诗开拓视野认识教会历史、不同文化音乐风格的发展。
唱圣诗习神学、读圣言、先贤的激励
其次是,透过唱圣诗学习神学。刘永解释:"每一首圣诗都会处理某一个神学问题,教会怎样拆解加强我们对永恒的想像,还有很多圣诗来自经文勉励我们不可离开圣言,以及前人的写照对我们怎样面对今天的处境。"此外,圣诗诗集根据节期编排,作为现成的目录来学习。
谭静芝:教会在圣乐需要"家教"
会后,香港圣乐促进会会长谭静芝博士、刘永生先生接受本报访问。当被问及艺术美感的主观性以及不同世代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时,谭静芝博士直言,牧者教导圣乐是有难度,可能自己也未曾受训,神学院基本上未有提供。
其实,神学离不开美学,美学源于神学两者同步进行,不单停留于理论知识要去经验,透过步骤引领对方感受何谓美?
"问题在于年青人有自己一套,成年人可以鼓励他们到大堂崇拜,经验敬拜的美感。"谭静芝并指,有12岁的孩子经验过之后喜欢上大堂崇拜,教育可以是限制,但也可以是一种启发。总的来说教会在圣乐推展需要有"家教"。
刘永生:教会音乐出现质素与教育危机
刘永生反而觉得不是美感的选择,是一种习惯或是熟悉度的选择,如果年青人所唱的诗歌不熟悉就会觉得与他无关。
深一个层次说,不是风格问题是质素,他不抗拒可以用流行和现代感的音乐,问题是教会用得劣,如果教会有人力物力善于演奏影像配合,任何风格都能显出质素,跨越风格,"严格来说,我不觉得是音乐类别,是质素和教育的问题,以及熟悉的安全感主导著我们。"
广东诗歌要求"啱音"只是借口
至于广东诗歌要求"啱音",刘永生认为只是借口。教育下一代是很困难的,社会潮流带给年青人非正式的教育,加上学校轻视音乐艺术,在教育制度失衡状态之下,教会如果想培育完整人格,音乐是教会不能推卸的教育责任,碍于资源有限所作的不多。
那么,教会音乐带领潮流还是被潮流牵著走?刘永生表示,不介意任何形式,只要清醒懂得鉴辨用得其所,当有完整的世界观这就不是问题。
香港圣乐促进会1月26日举行圣乐牧养座谈会,探讨圣乐发展的现况、圣乐牧养的切入点、圣乐牧养的资源、圣乐牧者的具备条件等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