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灣區華人教會生命倫理研討會於上週六順利舉行完滿結束。基督徒專業醫療人士及牧者們幫助與會者在墮胎、人工繁殖、安樂死、幹細胞等問題上建立正確的聖經倫理觀。可是,下一步更需要華人教會接棒,持續地推行生命倫理事工,究竟具體的對策應該如何?
就此問題,研討會近尾聲時進行了一次初步的公開論壇,題目是「我們當怎樣行?談華人教會應有的立場和行動」。由美福神學院院長陳若愚院長主持,聖經歸正教會主任呂沛淵牧師、路加醫療傳道會副董事長鄭博仁醫生、傳統家庭促進會總幹事譚克成博士及大使命中心會長王永信牧師參與討論。
建立聖經倫理基礎為第一步
呂沛淵牧師首先指出了教育的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華人教會沒有好好通過聖經的教導來教育信徒,甚至忽略了這一部分。他表示,要推動生命倫理事工,教會必須以造就信徒開始。
自宗教改革以後,改革宗教會對於信仰的要理掌握是非常認真的,比如説馬丁路德的《信仰問答》為信徒所熟讀。基督徒必須好好學習基本的十誡命。教會通過十誡命就能夠教導神的百姓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幫助孩子立下良好的教育基礎。呂牧師認爲,十誡命裏麪包含了宗教改革的根本——只靠恩典、只靠信心、只靠聖經。
呂牧師又建議,路加醫療傳道會可以多多舉辦這類型的生命倫理研討會,去幫助教會瞭解這些問題。
神學與醫學知識互相配搭 先從教會著手
是次生命倫理研討會的統籌者兼路加醫療傳道會副董事長鄭博仁醫生,則強調醫生和牧者之間的合作。由於在北美基督教界提供生命倫理學課程的神學院不多,鄭醫生本人所畢業的學院三一神學院是其中一間,所以像路加醫療傳道會這樣在神學和醫學兩方面配搭發展的機構非常少。
可是,鄭醫生認爲教會的參與是最重要的,因爲教會是站在最前綫的。鄭醫生提出了教會可能辦到的三方面工作。第一就是教導,無論是主日學還是講台,應該多多討論生命倫理的主題;第二是關懷殘疾、老弱、臨終病人及面對懷孕抉擇的婦女,因爲實際的行動往往比講理論來得更重要;第三是教會應對有關生命倫理的爭議作出回應。
向政府表明道德立場 作光作鹽
一向熱心推動華人教會參與反同性戀運動的譚克成博士,則提出了教會不但要關心生命倫理問題,而且應更進一步向政府表明立場。耶穌教導基督徒要作光作鹽,而光並不是被動的,越是黑暗的地方,越需要有光,所以基督徒應該採取主動。不少華人對於社會時事不太關心,譚博士鼓勵信徒發出聲音,把握公民的權利踴躍投票。
他講出了目前美國社會面對的危機是個人道德倫理觀的腐敗,同性戀及離婚等問題都是由此而起的。當社會道德標準下降時,政府的立法機構也受到影響。加州州政府正在考慮很多不爲人知的違反道德的法案,如果市民不關心又不表明立場的話,最後將會成爲法律影響下一代,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譚博士説,像這次的生命倫理研討會辦得很好,可是基督徒不應只是在教會裏面討論就罷了,應該要聯合起來向政府表明立場,以具體的行動來影響社會。他希望華人教會真的能夠作光作鹽。
教會、機構與神學院聯合一致 衝破華人界限
王永信牧師最後説明瞭教會、機構與神學院聯合一致來推動生命倫理事工的重要性。回顧基督教歷史,中世紀時,教會與修道院是合一的,教會教聖經、抄寫聖經、又差派傳教士。後來,三種工作才分開發展成專業化的機構。王牧師指出,無論是福音機構、神學院,或者是差傳會,也是侍奉教會的外圍組織,所以應該與教會一同合作向前走,把福音從傳出去。
王牧師對於首次的生命倫理研討會感到滿意,指内容非常有教育性和啟發性。他希望看到同樣的研討會不但在灣區,更加在北美其它地方進行。
王牧師還與牧者同工們分享更大的異象,就是把生命倫理事工從華人教會開始,推廣到其他種族的教會。這就是作爲傳道人的本分——把沒有説明的事情説清楚。自小受中國偉大宣教士王明道先生所啓蒙,王牧師見證王明道先生的獨特之處:「見人之未見、言人所不言。別人不敢説的,他就去説;別人不談的,他都去談。他是真正的神的僕人。」王牧師以王明道先生的榜樣挑戰牧者同工們,鼓勵他們大膽地去講生命倫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