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國:傳媒網絡宣教無法取代實際差傳

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傳媒網絡漸漸成為宣教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不少人覺得傳媒網絡可以代替差派宣教士。近日,神州華傳國際總主任林安國牧師發表文章指出傳媒網絡無法取代肉身宣教。

林安國牧師説,雖然網絡可以幫助傳教士佈道和很快的將代禱信記派給後防支持者,但是由於宣教的本質是生命的拯救,過程是生命的投入,目標是生命的建立,所以即使差人到宣教工場的複雜性及面對的挑戰多不勝數,教會還要鼓勵人獻身傳教。

接著林牧師從「人比資訊重要」和「生命比信息重要」兩方面來比較傳媒網絡和道成肉身宣教的區別。

一、人比資訊重要

林牧師首先強調,耶穌道成肉身親臨降世是不能被任何東西取代的。傳媒如單張、書籍、影帶……都是一種工具,主體還是人。網絡再發達,也不能取代生命影響生命。傳媒裏面有信息,但是如果缺少了傳信息的人與生命,就像看一本書與跟一位教授學習的分別。

接著他説,慈愛的主不會給我們一個廣播,一頁文字或一個網站來與我們溝通,主要親自觸摸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看見他,親身經歷與他同行,觀看他的榮美、品格和慈愛,以致我們可以變成他的形象樣式。「你們來看!」是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對漁夫們的邀請和呼喚。

最後他還強調,傳媒或網絡不能代替宣教士的差派。大使命的基本動作是得著生命、建造生命、改變生命及培育生命,而且不只是在近處或同文化中,還要跨越到世界未聞福音的地區羣體中,去傳、去愛、去分享、去見證、去建造。這些宣教的行動皆需要宣教士道成肉身,在不同文化及羣體中作實地的侍奉。

二、生命比信息重要

林牧師説,道成肉身原指神的兒子耶穌,取了肉身降生人世,經歷了人世間的榮辱心酸,完成神的計劃,通過十字架捨身,拯救了滅亡的世界,完成了被差的使命。因此,道成肉身的宣教模式也應是所有投身宣教者的模式。他解釋,這種模式有以下五種意義:

1. 被差身份(加四4)

「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林牧師説,耶穌的降世帶有一個被差的身份,要去完成一個任務,這個任務就是「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 叫他們得兒子的名分」。所以宣教士不應該是自己走出去的工人,他背後必須有一個差遣的羣體,委派他出去完成一個被差的使命和任務。

2. 過程奇妙(提前三16)

林牧師指,道成肉身是一個想不透的奧秘,就如保羅驚嘆説:「大哉,敬虔的奧秘,無人不以為然,就是神在肉身顯現。」但是就是神的這份愛激勵了一個宣教士跨越國界,到另一個文化,歷盡艱辛。就如一個博士醫生去非洲蠻荒的村落去愛一羣痲瘋病人,一個住在美國十六個房間大屋的富商,搬到大陸住在一個八百呎的單位……

3. 零的距離(約一14)

「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林牧師表示,耶穌的宣教模式不是「隔山打牛」或「隔靴搔癢」,而是來到我們中間,與我們同住,把他豐滿的恩典與真理向我們分享,把父獨生子的榮光時刻光照我們。

林牧師認為,宣教的工作不能居住在原居地,每年一兩次訪宣便算是完成了任務。宣教的工作應該像耶穌來到人間,住在我們中間和我們零距離接觸。

林牧師用傳教士到中國宣教和德蘭修女走出修道院住在人羣中宣教的例子來説明,只有宣教士和會眾零距離接觸,才帶來了一個地方會眾的改變。

4. 感同身受(來二14-18)

「兒女即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借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林牧師指,耶穌道成肉身,經歷了生命成長的掙紮和痛苦,經歷了試探引誘,直接於魔鬼交鋒,並且得了勝的例子,因此宣教士需要了解福音對象的需要,進入他們的生活,認識他們的文化。因為沒有認識對象所面對的問題和困難的宣教士是無法成為一個被認同、被接納的宣教士。

5. 肯放肯降(腓二5-10)

「他本有神的形象,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搶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了人的樣式」。林牧師在這裏指出華人教會,越安定舒服,學識越高,經濟越好,就越缺少信徒奉獻作宣教士。他説,宣教的基本行動就是肯放肯降,正如主耶穌道成肉身,甘心成為僕人,做一個以捨己去服侍這時代的工人。

林牧師最後説,雖然耶穌道成肉身的宣教模式是一條不易走的路,但是正因為這種生命的全然摆上,為主燃燒,福音的改變能力才會溶入每個人生命。他還鼓勵大家,道成肉身的宣教模式,並非只有受苦犧牲,而是會得到神的賜福,就像經文「所以神將他升為至高,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二9)所説的賞賜,會同樣給走在道成肉身的勇士身上。